【编者按】2025年10月23日晚,第53期企业史读书会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延续了上期关于“企业史研究的新技术、新路径与新困难”的讨论,以“人工智能与企业史研究”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学术研究,特别是企业史研究领域应用的具体问题与解决路径。
另第54期读书会将在2025年12月4日(周四)晚上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高超群老师主持,将阅读3篇英文论文,分别为:
1.《超越精英:约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英国的公司董事及其网络》-- Carry van Lieshout, Robert J. Bennett and Harry J. Smith (2025). “Beyond the Elite: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Their Networks in Britain, ca. 1880s–1910s”, Enterprise & Society , vol 26, no.2, pp.428-456;
2.《中国汽车工业的蜕变(1953-2001):内向国际化、技术转移与后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Yuan Jia-Zheng and Carles Brasó Broggi (2025). “The metamorphosis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1953–2001): Inward internationalisation, technological transfers and the making of a post-socialist market”, Business History , vol. 67, no.1, pp. 211-238;
3.《家族企业中相互矛盾的家族和企业目标的战略重组:基于修辞史的视角》- - Lara Pecis, Bingbing Ge and Florian Bauer (2025). “The strategic realignment of paradoxical family and business goals in family business: A rhetorical history perspective”, Business History , vol. 67, no.2, pp.577-607.
2025 年 10 月 23 日晚,第 53 期企业史读书会在线上如期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 、深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江苏理工学院、闽江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硕博士生及其他史学研究者共 50 余人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兰日旭教授主持。
在导言环节,主持人兰日旭教授首先提出了本次读书会的核心议题。他指出,学术界在应用AI时出现了一种“神话化”的倾向,甚至有学生将其用于毕业论文。他系统性地提出了三大问题:一、我们是夸大了AI的能力,还是低估了其潜力?二、AI如何应对“大数据”与“小数据”的不同处理需求?三、AI生成内容不可检验性所带来的学术伦理与历史真实性挑战应如何应对?
![]()
在主讲环节,主讲人程诚博士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讲解。他首先集中剖析了AI的“幻觉”问题,并将其分为“事实性幻觉”(即AI编造虚假史实、数据和文献)和“忠实性幻觉”(即AI违背用户指令,如字数不符或自我矛盾)。随后,程诚博士分析了产生幻觉的深层原因。一是用户仍以“互联网搜索”的思维方式(即期望AI提供事实)来使用“预测”模型(即AI的本质是基于概率生成);二是AI的训练数据源于庞杂的网络公开数据,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因版权限制难以获取,导致数据“污染”;三是Transformer架构的统计本质使其在信息缺失时会“自动脑补”;四是AI生成的内容可能包含错误,并被大量发布到网络上,反过来又“再污染”了AI的训练数据。
针对如何规避幻觉,程诚博士 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幻觉的本质是“算力的矛盾”,即免费模型的上下文窗口有限,通常为1-2万字。因此,核心策略是“拆解”与“重组”:研究者必须将大型任务拆解为一万字以下的“小数据”块,让人工智能在受限范围内分别进行零幻觉的准确处理;随后,将这些准确的概要信息复制到一个新的对话窗口中,让AI进行最终的综合分析。他强调,研究者必须转向“元思考”,即负责设计和拆解任务,并坚守“只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不要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的原则,同时关闭“联网搜索”和“深度思考”等易导致幻觉的功能。
![]()
在讨论环节,为验证“小数据”处理的有效性,程诚博士 现场使用AI工具进行演示,并与林立强教授、兰日旭教授一同探讨了相关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高超群研究员则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方法论问题:目前学界是否有一些系统的指南或相关论文,来指导研究者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选用恰当的AI工具。程诚博士在回应中指出,据他所知,目前有不少文章涉及“人工智能与史学发展”,为人工智能在史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此外,程诚博士还提出,学界应将关注点从无效的“原创性”检测转移到“历史真实性风险”上,即用传统史学方法考证AI是否伪造了史料。
![]()
在总结环节,李玉教授将这场变革概括为“从笔力到算力”。他强调,对学者而言,核心是提升驾驭AI的“人工算力”,未来的关键能力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主张“AI与I”(即“AI与人”)必须并行,以AI“减轻体力,增加脑力”。林立强教授坦言,此次讨论让他深刻反思,意识到自己需摒弃传统思维,积极接纳AI技术。最后,主持人兰日旭教授总结指出,AI的应用价值与风险并存,如何驾驭工具、规避风险,将是学者们未来持续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次读书会历时2个多小时,约于22时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圆满结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