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流转、节气更迭中品味一方水土的烟火真味。《二十四节气品晋城》一书,由贾云峰担任主编,黄蓉蓉作为副主编,与团队历经三年打磨、上千公里实地探寻,最终筛选出24位具有代表性的晋城菜及其制作人,终将晋城大地上的风物滋味凝结成书。
今日,新书正式出版,我们以一场“黄蓉蓉对话贾云峰”的深度对谈,回望创作历程,畅谈节气智慧与晋城美食背后的世界意义。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次对时间、土地与人文的深情致敬。
![]()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贾云峰主编的《二十四节气品晋城》
黄蓉蓉:贾老师,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快九年。您作为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常年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能否从全球视野谈谈,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世界性意义?
贾云峰:这是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很多人以为“节气”只是中国的农事指南,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自然规律最系统、最诗意的认知体系,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智慧。
在世界行走的这些年,我深切感受到,西方社会越来越关注东方生态哲学。他们发现,在应对气候变化、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智慧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答案。而二十四节气,正是这种智慧的结晶。它不是简单的历法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观、时间观和生活方式。
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节点在全球许多文明中都有观测记录,但只有中国将其发展为二十四等分,并与农业、饮食、医药、民俗深度融合。这种精细化的时间管理,展现了中华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
黄蓉蓉:您提到“顺应”,这让我想起我们在晋城析城山考察时的经历。当地老人说,祖辈就是靠看日影、听鸟鸣、察物候来安排耕种与饮食。这种生活智慧,在现代城市中几乎消失殆尽。
贾云峰:正是如此。而晋城析城山的发现,让我们震惊。考古证据表明,这里可能是全球最早系统观测节气的地方,距今已有6000多年。它可能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准确测定八个主要节气的古观象台。这意味着,华夏先民在这里开始了对时间的科学划分。
更令人深思的是,节气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的起点。我们推测,早期的文字记录很可能源于对节气的标记。比如甲骨文中的“春”“秋”“雨”“雪”,都与节气密切相关。可以说,节气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数据库”。而饮食,是节气最直接的载体。每一口食物,都是季节的馈赠,是土地的记忆。
黄蓉蓉:这也正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我们想通过“吃”,让读者重新感知时间的流动。在编写过程中,我记得立春那天,我们在晋城高平农家吃的“咬春”卷饼。萝卜、韭菜、豆芽,简单却充满生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应时而食”。
贾云峰:你说到点子上了。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很少追问:这个“天”是什么?其实就是节气。中国人的饮食,从来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严格遵循四时更替。
比如清明前后的香椿,谷雨时节的榆钱,小满时的苦苣菜,霜降后的柿子……错过这几天,味道就完全不同。这不是现代商业逻辑下的“新鲜”,而是天地能量汇聚的“当令”。
在晋城,这种传统保存得尤为完整。这里的百姓依然相信:吃了寒露柿子,冬天不咳嗽;冬至喝了羊肉汤,一冬不怕冷。这些朴素的信念背后,是千年的经验积累。
黄蓉蓉:为方便更多读者深入晋城能够品尝到书里菜品,我们走访了24家餐馆,记录了24道节气菜肴。我们发现,晋城的饮食文化有很强的“在地性”。同样是卷饼,雨水要吃韭菜馅,寓意“迎新”;冬至则吃油馍,又名“翻鏊”,取其“翻身”之意。甚至连烹饪方式也随节气变化——春夏多凉拌、蒸煮,秋冬则重炖、焖、烤。
贾云峰:对,这就是“效法自然”。我们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而是一次对“节气生活美学”的复原。我们希望通过食物,唤醒人们对时间的敏感。
你知道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使用“Solar Terms”这个词。他们在农场实践“节气种植”,在餐厅推出“节气菜单”。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七十二候”饮食文化。这说明,二十四节气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
黄蓉蓉:但在国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节气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日历上的几个字。很多人知道“冬至要吃饺子”,但不知道为什么。
贾云峰:所以我们才要做这本书。文化传承不能靠说教,而要靠体验。味觉是最直接的记忆通道。当你在惊蛰那天吃一口脆香软糯的阳城烧肝(当地用花油、鸡蛋、面粉蒸炸的食品),耳朵里仿佛真能听见春雷滚动;当你在小暑时节尝到一碗大阳馔面,舌尖就能感知到空气中的躁动。
我们团队走遍晋城的山野乡间,就是为了捕捉这些“瞬间的共鸣”。那些在田埂上采来的野菜,在老灶台边熬出的汤羹,在节庆时全家围坐分享的食物,都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
黄蓉蓉:说到“活态”,我想起在阳城采访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坚持要用石磨去磨小米浆做“小米煎饼”。她说:“机器磨的没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传统,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态度——对土地的尊重,对时间的耐心。
贾云峰:是的。这也是我们强调“寻常巷陌、田间地头”的原因。真正的文化不在博物馆,而在老百姓的日常里。我们在书中特意避开了高档餐厅的“创意菜”,而是聚焦在晋城人常吃的传统菜。因为只有家的味道,才是最真实的节气记忆。
比如大暑那天,我们记录了一道“木耳圪贝”。看似普通,却是晋城十大碗中养生菜,承载着避暑降温的智慧。而到了大雪,一碗热乎乎的“柴火地锅鸡大米”,又凝聚着御寒暖身的经验。这些食物,都是古人用身体试出来的生存策略。
黄蓉蓉:在整理资料时,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晋城很多节令食品都带有“药食同源”的特点。比如寒露的“烧大葱”能提升免疫力,夏至的“麦芽枣馍”可健脾消食。这是否说明,节气饮食本质上是一种预防医学?
贾云峰:完全正确!《黄帝内经》讲“不治已病治未病”,节气就是最好的“健康日历”。每个节气转换,人体都会有所反应。聪明的祖先通过调整饮食来平衡阴阳。
比如春分前后易犯困,就吃些辛香发散的食物;秋分后燥气盛,就要滋阴润燥。晋城地处太行山南麓,气候分明,物产丰富,当地人因地制宜,发展出一套完整的“节气养生食谱”。这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发现。
黄蓉蓉:这本书出版后,不少读者反馈说,他们开始按照节气买菜做饭了。甚至有人专门来晋城“打卡”节令美食。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消费”现象?
贾云峰:这当然很好,适当的传播有助于文化传承,关键是要守住“真”。比如我们书中每一道菜,都标注了推荐餐馆、制作人姓名、历史渊源,以及背后还有一张我们精心制作的24道美食分布图。我们不想制造“网红食品”,而是希望人们通过食物,真正理解节气背后的文明逻辑。
黄蓉蓉:最后一个问题,作为这本书的主编,您最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什么?
贾云峰:四个字:顺时而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被各种信息轰炸,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而节气提醒我们:慢下来,倾听自然的声音。春天该播种就播种,秋天该收获就收获。饮食如此,生活亦如此。
晋城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样本。在这里,六千年前的先民仰望星空,划定了时间的刻度;今天的我们,俯身大地,用舌尖延续着这份文明。这不仅是一次美食之旅,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黄蓉蓉:最后谢谢贾教授。这次采访让我再次确认:我们写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在为一种即将消逝的生活方式存档。而那些在节气中流转的滋味,终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文:《二十四节气品晋城:24次与美食相约》副主编 黄蓉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