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土产品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在这轮和中国“关税交锋”之后美国大受刺激,在短短几个月内往稀土领域砸了超过百亿美元。前段时间美国五角大楼刚刚注资收购了MPM公司的股权,成为最大控股人;后续美国马上和日本谈判稀土技术合作,寻求日本的技术支持,为此又花了数十亿美元。上个月特朗普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合作,支持澳洲莱纳斯工厂打破中国“技术垄断”,又花了85亿美元投资建设工厂,可谓是给足了本钱。
![]()
莱纳斯公司
3日当天,美媒报道美国政府通过协议锁定澳大利亚稀土优先采购权,向该国Arafura稀土公司Nolans项目注资1亿美元,推动其形成每年4440吨钕镨氧化物产能;在加工端,向莱纳斯公司提供2.58亿美元支持其在德克萨斯州建设重稀土精炼厂,同时为Alcoa公司西澳镓精炼厂投入2亿美元,目标年产100吨镓;在机制端,设立每公斤110美元的重稀土磁体价格下限,并构建“美澳+日韩”的区域供应联盟,试图以资金优势重构“资源-加工-消费”的替代链条。特朗普政府甚至宣称“一年后美国稀土将多到用不完”,继续在稀土领域花重金。
![]()
氧化镝产品
但美国业内人士担心,这种“鲁莽投资”没有什么用,资金难以填补稀土产业的多重核心短板。技术壁垒是首要障碍,稀土分离精炼需经历上百次化学萃取,对工艺精度与污染控制要求严苛,而澳大利亚缺乏完整化工基础,莱纳斯公司至今依赖马来西亚工厂加工且屡陷环保停产风波;美国虽有技术储备,却无重稀土精炼产能,工厂建设与工艺调试至少需3-5年。生态约束同样棘手,美国本土稀土开采面临严格环保审查,加州芒廷帕斯矿扩产计划因社区反对搁置数年,而澳大利亚新矿项目也需跨越原住民权益与生态评估的多重关卡。
![]()
阿尔巴尼斯
此外,中国也不是原地踏步的,中国稀土产业已形成资金难以复制的全产业链优势。目前中国控制着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产能,构建了从勘探、采矿到磁材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钕铁硼磁铁年产量超30万吨,而美国同类产能目标仅1000吨,差距悬殊。这种优势源于数十年技术积累与成本控制能力,以重稀土为例,中国不仅掌握核心分离技术,且冶炼成本较欧美低40%以上。美澳协议虽预计将澳大利亚稀土产量占比提升至2030年的20%,但行业共识显示,建立不依赖中国的稳定供应链至少需要10-20年。。
![]()
稀土产品
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砸钱破局”的尝试,本质上是将稀土产业政治化的短视之举。其设立价格下限、构建“价值观小圈子”的做法,违背了市场规律与产业逻辑——全球稀土需求高度分散,而中国产能与成本优势已深度嵌入新能源、军工等全球产业链,强行替代将导致下游产业成本飙升。美国智库CSIS的研究早已指出,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去中国化”难以实现,短期更多是“多元化”尝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