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对切尔克斯人造成的伤害与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系统、最惨烈的民族灭绝事件之一,其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后果之深远,堪称19世纪殖民主义暴行的巅峰。
切尔克斯人,又称阿迪格人,在希罗多德的史书中,他们被称为切尔西塔人。他们是高加索西北部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17世纪前,他们控制着黑海东北岸肥沃的土地,人口约400万,分布在从库班河到阿布哈兹的广阔区域,拥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海上贸易。
![]()
好景不长,17世纪末,切尔克斯人受到波斯人的入侵,他们被迫向沙皇俄国求援。这一举动无异于引狼入室,沙俄军队进入切尔克斯就不走了,并在此地设置北高加索省。为了赢得独立,切尔克斯人进行了长期的抵抗。
从1763年开始,俄帝国开始蚕食切尔斯克人的土地。
到1864年共持续了百年时间,其中不乏多次的残酷战争(注:俄罗斯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称高加索战争始于1817年,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当局则认为,战争始于1763年)。这一期间,为了彻底控制切尔克斯人的领地,沙俄军队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屠杀。
到1897年,根据俄官方人口普查显示,约400万切尔克斯人留在原土地的仅剩15万,人口损失超过95%。其中,约120,000至150,000人被驱赶到俄罗斯境内其他地方安身,大约700,000逃往奥斯曼帝国。
从此,切尔克斯地区的大片土地从此空置了下来。随后,俄国人大量迁移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进入该地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长期的统治,可怜的切尔克斯人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
这场灾难被现代学者公认为“切尔克斯种族灭绝”,其证据来自俄国军方档案、奥斯曼帝国接收记录、欧洲外交官目击证言以及幸存者口述史,驳斥了俄国官方“自愿迁移”的谎言。
切尔克斯人与俄国的冲突并非一朝一夕,是俄国帝国向南扩张的必然结果。早在彼得大帝时代,俄国就将高加索视为战略要地,黑海港口不仅是贸易命脉,更是阻挡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影响的前哨。
1763年7月,俄罗斯在小卡巴尔达领土上修建了莫兹多克要塞,起因为当地王公库尔戈科·坎乔金皈依基督教并因此获得了“金钱利益”,随后将土地割让给了俄罗斯。这一事件被视为俄吞并切尔克斯的开端。
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位后,扩张步伐加快,她下令在库班河沿岸修建一系列堡垒线,切断切尔克斯人与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奥斯曼帝国的联系。
1799年,俄国将军费奥多尔·布尔萨克率军焚烧多个切尔克斯村庄,即使是长期与俄国结盟的部落也未能幸免。
俄国档案明确记录,从1711年至1763年,俄军发动了数百次突袭行动,共杀死43,247名切尔克斯人,掠走39,200匹马和190,000头牛。
这些早期暴行奠定了俄国“焦土政策”的基调,即通过摧毁经济基础迫使土著民族屈服。
到了18世纪末期,俄国开始系统性地针对切尔克斯人的社会结构下手。切尔克斯社会由多个部落组成,其中卡巴尔达是东部最强大的分支,与俄国有着近两百年的盟友关系。
1763年堡垒战争爆发后,俄国迅速背弃盟约。
1770年代至1820年代,俄军有计划地消灭卡巴尔达贵族阶层,摧毁其统治制度,强迫幸存者接受哥萨克移民。同一时期,在西部高地,切尔克斯人组织起顽强的游击抵抗。
1834年,英国外交官戴维·厄克哈特亲眼见证了切尔克斯战士如何以少胜多,拖垮装备精良的俄军。他在报告中写道:“这些高地人以山为城,以森林为盾,他们的每一次突袭都让俄国人付出沉重代价。”
切尔克斯人与车臣、达吉斯坦的伊玛目谢米尔结成反俄联盟,共同对抗俄国扩张。这一联盟在1830年代至1850年代达到高潮,迫使俄国投入全国1/6的财政收入,俄军每年伤亡高达30万人。
在这一阶段,俄国的暴行全面升级。
1830年代,格里戈里·扎斯将军被派往高加索前线,他公开宣称“切尔克斯人是低等种族,必须被清除或驯化”。扎斯下令将战死切尔克斯人的头颅砍下,堆放在堡垒外示众,俄国士兵甚至用头骨制作烟灰缸。俄国军官伊万·德罗兹多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山谷里尸横遍野,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气味,俄国士兵奉命焚烧一切能烧的东西,粮食、房屋、甚至尸体。”
1821年至1822年,俄国发动了第一次种族灭绝高峰,数十万切尔克斯人死于屠杀和饥饿。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切尔克斯人站在英法一边,袭击俄国补给线,俄国战败后对切尔克斯人的仇恨达到顶点。
战争结束后,俄国高层决定不再容忍任何抵抗,1857年,战争部长德米特里·米留京伯爵向亚历山大二世提交报告,建议“将所有切尔克斯人驱逐至奥斯曼帝国,或就地消灭”。
1861年,沙皇批准了这一计划,标志着灭绝行动进入最终阶段。
在战争期间,尤其在其最后阶段(1860—1864年),俄军使用了焦土战术。他们摧毁村庄、烧毁庄稼、偷走牲畜,想逼迫切尔克斯人离开山区,前往平原。由于没有住所和食物,大量迁徙者死于饥荒以及斑疹伤寒和天花的流行。
1860年代,俄国任命尼古拉·叶夫多基莫夫将军执行“清扫高加索”计划。叶夫多基莫夫指挥10万俄军和哥萨克骑兵,配备先进步枪和火炮,对切尔克斯人聚居区展开地毯式进攻。俄军战术极为残忍:先用炮火轰炸村庄,再派骑兵冲入屠杀幸存者,最后焚烧粮仓和水井,散布鼠疫病菌。
1864年3月,霍德兹谷成为屠杀现场,俄军围困数千名切尔克斯难民,命令他们投降后集体枪杀,俄国档案记录了“数千具尸体被抛入河流”。
同年5月21日,克拉斯纳亚波利亚纳爆发决战,2万名切尔克斯战士对抗10万俄军,全军覆没。此战后,叶夫多基莫夫向沙皇报告:“高加索已被清空。”亚历山大二世回复:“感谢上帝。”这一天被切尔克斯人定为“种族灭绝纪念日”,全球侨民每年举行悼念活动。
屠杀只是灭绝的一部分,饥饿和疾病被俄国当作更高效的武器。俄军系统性地摧毁切尔克斯人的农业基础,焚烧麦田、毒害水源、屠杀牲畜。
俄国档案中有一份命令明确写道:“瘟疫是我们最可靠的盟友。”
1863年至1864年冬季,数万切尔克斯人因饥饿和寒冷死于山中。俄国历史学家阿道夫·贝尔日记载:“我亲眼见到俄军士兵将孕妇剖腹,婴儿被挑在刺刀上,村庄被夷为平地。”
彼得·格鲁津斯基的油画《高地人离村》生动描绘了妇女儿童被赶出家园的悲惨场景。强奸和性奴役成为俄军普遍行为,扎斯将军甚至公开鼓励士兵“享用战利品”。这些暴行不仅摧毁了切尔克斯人的身体,更摧毁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
彼得·格鲁津斯基,《高地人离村》(1872)
1864年战争结束,俄国开始实施大规模驱逐计划。
叶夫多基莫夫下令将剩余的49.7万切尔克斯人集中到索契、图阿普谢等黑海港口,强迫他们登船前往奥斯曼帝国。
驱逐过程堪称“死亡行军”。陆路,切尔克斯人被押解数百公里,沿途没有食物和水,尸体被野狗分食;海路,俄国租用破旧船只超载运输,风暴频发导致大量船只沉没。
奥斯曼帝国档案显示,约100万切尔克斯人抵达土耳其,但其中50万人在海岸边死于饥饿、疾病和海难。总计62.5万人在驱逐途中丧生。
1864年4月9日,切尔克斯领袖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出求援信,恳求干预,但英国因地缘政治因素未予回应。
驱逐结束后,俄国迅速将哥萨克人和斯拉夫移民安置在切尔克斯人故土,彻底改变了高加索的人口结构。
人口统计数据最能说明灾难的规模。1830年,切尔克斯人约400万;1864年战争结束时,仅剩10至15万人;1897年俄国官方普查确认仅15万。人口损失率高达95%-97%,是19世纪最大规模的种族清洗。
时至今日,切尔克斯本土人口约70万,而海外侨民超过500万,主要分布在土耳其、约旦、叙利亚和美国。
![]()
俄国政府至今否认种族灭绝事实,普京曾称其为“美丽的历史传说”。通过历史学者的努力,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了真相。
1990年代初,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把那场战争中对阿迪格人(切尔克斯人)的大屠杀以及将他们驱逐出自己历史家园的行动称为种族灭绝。会议决议写道:“包括卡巴尔达90%以上人口在内的大部分阿迪格族裔被消灭,超过50万阿迪格人被沙皇专制政权强行驱逐到奥斯曼帝国。”
2011年,格鲁吉亚议会率先承认切尔克斯种族灭绝(注:该信息在中文互联网上无法证实,格鲁吉亚是目前唯一承认此次暴行的国家。)。
俄国对切尔克斯人的暴行是帝国主义殖民逻辑的集中体现。
通过军事征服、经济掠夺、人口替换和文化同化,实现领土扩张。切尔克斯人故土被改名为“新俄罗斯”,索契成为2014年冬奥会举办地,而奥运场馆正建在当年万人坑之上。
历史提醒,殖民暴行从未真正结束,创伤会代代相传。
1864年5月21日,高加索战争(切尔克斯人称之为俄罗斯-高加索战争)结束。在卡巴尔达-巴尔卡尔、阿迪格和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5月21日被正式定为切尔克斯人纪念日,切尔克斯人是高加索战争期间种族灭绝的受害者(俄罗斯独立媒体“寒冷”网)。
2025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举行纪念日活动。活动人士援引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当局官员的话说,只要乌克兰战争还在进行,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应该“表现出充分的团结,不要提醒莫斯科那些对其不便的历史”。
![]()
![]()
后记:
本文资料来源于网络,笔者无法完全证实,请读者谅解。整理此文的目的旨在分享,希望本文能作为一个警示。
有些人从未停止对土地的贪婪。
借用黑格尔的一句话:
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