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代后,西方时髦的自由车(脚踏自行车的旧称)在中国的大城市开始出现。至1920年代后警察、邮政、报纸行业已开始使用自行车作为便捷交通工具,并快速推广使用。与之对应的自由车体育运动,也自1920年代开始在上海出现。
1920年代末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省会也相应迁到了镇江,在新朝新气象的大背景下,省政府对社会文体事业建设也显得非常重视,各类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举办密集。江苏省的自由车竞赛活动,也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发展。
镇江举办的省会自行车比赛,始于1932的江苏省第一届民众业余运动会中的自由车比赛项目。该项目限于场地条件,比的是慢骑,参加者40多人,反应热烈。随后,比赛快骑的长程自由车竞赛在省会镇江出现。
![]()
1932年镇江的省会民众业余运动会慢骑车比赛
1932年-1936年,省会镇江共连续举办了五届“省会自由车竞赛”。
一、省会第一届自由车竞赛
1932年11月27日,省会第一届自由车竞赛开幕。该赛事比赛时间为当天下午,计划为男子组13:20发车,女子组13:30发车。
出发点为江苏省教育厅(359医院),男子组比赛路径为向西沿中山路,过中山桥后骑上省句路(省会段),再至七里甸。在七里甸时需要在裁判组登记验交参赛证,然后再骑返教育厅。
女子组路程较短,为向西沿中山路,过中山桥后骑上省句路(省会段),到达镇江西站(牌湾中山广场),在裁判组登记验交参赛证,然后再骑返教育厅。
不过由于第一届比赛时女子组无人报名,所以第一届至第三届实际都没有安排女子比赛。
第一届省会自由车比赛参赛人数为21人,冠军是来自报业的吴泰康,成绩为35分钟30秒。
当天的比赛沿线,各种看热闹的镇江人围得水泄不通,大市口中山塔周边更是拥挤不堪,省会警察局特意增派警力,疏导秩序。
![]()
1932年 镇江第一届省会自由车比赛
二、省会第二届自由车竞赛
1933年11月26日,省会第二届自由车竞赛开幕,实际参赛人数27人。这届比赛的路径有所变化,自教育厅出发后,骑至牌湾后转弯,终点为省立镇江体育场。
本次比赛的冠军是来自报业的朱长林,成绩为29分9秒。亚军为上届冠军吴泰康,他只比冠军晚了10米的距离。
![]()
1933年 镇江第二届省会自由车比赛
三、省会第三届自由车比赛
1934年11月11日,省会第三届自由车竞赛开幕,实际参赛人数20人,。街头围观的镇江市民达上万人。
第一届的冠军吴泰康成功夺回头把交椅,成绩为27分钟29秒,比第二名快了500米。
![]()
1934年 镇江第三届省会自由车比赛
四、省会第四届自由车比赛
1935年12月1日,省会第四届自由车竞赛开幕,本次比赛开始出现女子参赛。
男子组比赛改道至镇澄公路。女子组由大市口出发,出新南门后至竹林寺,再折回省立镇江体育场。
这次比赛的参与人数大幅增加,男子组达77人,女子组5人。男子组冠军为曾耕三,成绩39分18秒。女子组冠军为陈惠英,成绩24分36秒。
![]()
1935年 镇江第四届省会自由车比赛
五、省会第五届自由车比赛
1936年11月22日,省会第五届自由车竞赛开幕。男子组参赛75人,女子组8人。
男子组冠军为胡天文,成绩38分46秒。女子组冠军为吴于哲,成绩18分48秒。
![]()
1936年 镇江第五届省会自由车比赛
镇江举办的这五届省会自由车比赛,参赛规则和门槛十分宽松、公平。只要报名按时参赛,规范佩戴参赛号号牌,车辆没有助力改装,遵守出发公平规则,沿途不改线抄近路,途中不推搡阻道即可。至于你穿什么款式的衣服、骑什么式样的车,什么骑姿,一概自便。
该比赛不分行业,不论阶级,赛会组织形态高度全民化,没有政绩工程式的作秀卖弄。比赛中女子组的出现,也体现了那一时期妇女平等思潮的表达。
当然,那时候的自行车是非常精贵的物件,而且基本都是进口货,会骑车也算个稀罕“技能”,门槛主要是体现在这个方面。所以实际参与者也是邮电、报业、工商、军警这类较多接触使用自行车的行业群体。
这项运动的持续举办,在当时的社会反响不亚于现在的“苏超”,只是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一切的历史进程都戛然而止。抗战胜利复员后,全国很快再次陷入内战,忙于应付生死战局的民国江苏省政府,也再无力像抗战前一样顾及文体事业了。
本号同WX、B站-“帕米尔的凝视”,请勿洗稿等动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