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今天铭哥想聊聊一段往事,当年贝尔湖收回多少平方公里?
和大名鼎鼎的贝加尔湖一样,贝尔湖也是不少人心中的“痛”,这颗璀璨的草原明珠曾长期属于我国,后来却被人“分走”了大半。
事实上,就这仅存的一小部分,也是我国政府历经8年艰苦卓绝的谈判后,才勉力拿回来的。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贝尔湖会落入他人之手?如今我们又占据了多少面积?
![]()
- 贝尔湖的历史归属
贝尔湖“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总体面积约628平方千米。它与呼伦湖一起,组成了“草原双子星”,为当地带去了丰沛的水源,也让周边气候变得湿润。
![]()
历史上,这里一直都是游牧民族的摇篮,东胡、匈奴、鲜卑、蒙古等民族都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
而我国对于贝尔湖的所有权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它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固有领土。
贝尔湖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在汉武帝时期。据《史记》记载,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曾经封狼居胥、登临瀚海。后世史学家认为,这里的瀚海指的应该就是“呼伦湖”和“贝尔湖”。
![]()
此战之后,呼伦贝尔草原正式纳入了华夏版图。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在贝尔湖所在的区域设立了室韦都督府,并将其划入了平卢节度使的管辖范围。
到了明朝,贝尔湖又有了新的名字,即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捕鱼儿海”。洪武20年,蓝玉率明军在此击败北元军队,将后者赶到了塞外,奠定了明朝对东北等地的统治。
不过,无论是汉唐还是大明,它们对草原地区的管理都是以羁縻为主,并没有建立起深入稳定的统治秩序。
![]()
直到清朝建立后,广袤的草原地区才彻底被纳入朝廷的掌控,并持续了200多年。清廷统治期间,这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并在若干年后成为将贝尔湖“一分为二”的重要历史依据。
这个小插曲发生在雍正年间,当时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喀尔喀蒙古和巴尔虎部(喀尔喀蒙古就是后来的外蒙古,而巴尔虎部则属于内蒙古)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据悉,双方当时都觊觎水草丰美的贝尔湖,为此大打出手,局势一度失控。
这场“官司”最后打到了京城,雍正权衡再三后,于1732年做出“判决”,将贝尔湖的绝大部分区域划给了喀尔喀蒙古。
![]()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喀尔喀蒙古承担着抵抗沙俄的重要使命,朝廷必须对其进行安抚。
这样的处理在当时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清廷能持续压制蒙古诸部。然而,进入19世纪后,清政府的统治力大幅下降,尤其鸦片战争的失败,更是让它的虚弱暴露无遗。
在这种情况下,喀尔喀蒙古逐渐产生了反意,最终和沙俄走到了一起。并在后者的怂恿下,悄然脱离了清廷的掌控。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外蒙古瞅准机会,果断宣布独立,并且第一时间与俄国签订《俄蒙协议》及附约《商务专条》,获得了后者的庇佑。
对于外蒙古的独立,北洋政府最初是不承认的。但在俄国方面不断地外交施压和武力威胁下,袁世凯最终在1915年签下了《恰克图协约》,让外蒙古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
1946年,为了获得苏联支持,蒋介石居然公开承认外蒙古独立,正式赋予了后者脱离中国的法理依据。
![]()
就这样,贝尔湖这颗曾经的草原明珠,彻底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一度成为了被外蒙古全权掌控的内湖。
![]()
- 中蒙谈判为何僵持了整整8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紧锣密鼓地与周边国家开启关于边境线划分的谈判,迅速解决了大量的争议问题。
但是和蒙古共和国的谈判却颇为不顺。从1954年开始,双方吵了几十次,前后拉锯整整8年。
之所以把战线拉得这么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贝尔湖对中蒙两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牺牲本国的利益。
![]()
作为呼伦贝尔草原上最重要的水资源,贝尔湖是周边牧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绝对不能有失。
如果它彻底被蒙古共和国拿走,那位于贝尔湖北侧的中国牧民就会完全被蒙古拿捏,甚至可能要面临无水可用的窘境,这一点是我国政府无法接受的。
当然,贝尔湖对蒙古同样很关键,重要性甚至比我国更高一筹。
蒙古共和国的领土大部分都是荒漠,水资源极其有限,贝尔湖是其境内最关键的淡水湖之一。
因此,它很想把贝尔湖彻底掌握在手中,免得被中国占据上游后,未来出现水资源短缺或者是别的问题。
其次,蒙古共和国利用我国的“历史断档期”,成功钻了空子,把谈判拖入了僵持。
![]()
1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牢牢掌握哲贝尔湖,可偏偏在最关键的近代时期“出了岔子”。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从1911年到1949年,我国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等多个席卷全国的战争,对位于边疆的贝尔湖实在是鞭长莫及。
这38年里,蒙古共和国趁着我们无法北顾的间隙,偷偷占领了贝尔湖全境。
在谈判的时候,蒙古方面一口咬定贝尔湖是其长期实控的领土,对我国给出的各项历史证据,强行选择视而不见。
![]()
而且蒙古这样的小国,能在谈判桌上“耍无赖”,还是因为它背后有苏联的支持。
对苏联而言,蒙古共和国是其在远东的重要小弟,必须给予其百分百的支持。哪怕一开始中苏是亲密的盟友关系,但苏联在中蒙谈判上,还是选择了给蒙古拉偏架。
而有了苏联做后盾,蒙古共和国在谈判桌上自然分毫不让,将贝尔湖视为其囊中之物。
当然,苏联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下场”,只能是暗中提供帮助。在苏联的“调和”下,谈判虽然未能取得像样的进展,但也没有彻底破裂。
![]()
- 漫长谈判的最终结果
不过,时间来到1962年后,情况忽然发生了变化。这一年的10月份,中蒙双方开启副部长级会谈,蒙古方面的态度开始软化。
![]()
到了12月举行的第二次部长级会谈上,蒙古共和国更是在核心的“贝尔湖”问题上出现了松动。
之所以有出现堪称180度的大转变,是因为这一年的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了。
![]()
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号称“第三军事强国”的印度就被我军打得节节败退,一路损兵折将。此战我军不仅夺回了边境的全部据点,毙、俘印军8700余人,还一路打到了印度的核心地区。
印度遭遇的巨大失败让全世界再次了解到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对蒙古方面自然也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
![]()
而且此时的中苏两国已经交恶,甚至在边境地区爆发了冲突。蒙古担心如果继续与中国僵持下去,很可能会沦为中苏冲突的战场,步印度的后尘。
在这种情况下,回到谈判桌上,与中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边境争议,无疑是蒙古方面最合理的选择。
最终,中蒙两国于1962年12月26日正式签订了《中蒙边界条约》,贝尔湖的归属正式落下帷幕。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拿回了贝尔湖西北部40.26平方公里水域和周边陆地,占据6.6%的面积;剩余的 93.4% 的水域,则归蒙古共和国所有。
![]()
这个结果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中国虽然没能拿回当年雍正划定的全部边境线,但也没差了多少。
毕竟我们也不可能真的翻脸,当时国内情况并不好,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很多地方百废待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在这种情况下,打一场对印自卫反击战都已经非常勉强了,实在没有更多的力量支持在北方再起烽烟。更何况公道地说,咱们的核心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
因为只要拿下贝尔湖的西北部区域,哪部只是边缘部分,也能够为牧民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给未来开发留下足够的起步空间。
这与后来出现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