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71度的寒极,哪怕你只是想小解一次,都可能是一场生死挑战,她们小心翼翼地控制每天的饮水量,最多800毫升,只为少跑几趟露天旱厕。
在地图上,奥伊米亚康可能只是西伯利亚的一颗寒冷小点,但在现实中,它是一座人类意志的冰封堡垒。
这里的气温能低到零下71.2度,连空气都能冻出声,大部分人早就逃离了这片冻土,但还有不到500人坚守在此。
他们不是为了挑战极限,而是因为,这里就是“家”,而在这群人中,女性承受的,往往是最难启齿、最容易被忽略的压力。
别以为极寒只是多穿几件衣服的事,在这里,连盖厕所都成了技术活儿,全村超八成的厕所都是露天旱厕,别说热水、马桶,连门都没有。
你想象一下,在零下七十多度的夜里起夜,那不叫如厕,那叫“冰火两重天”的极限挑战,皮肤暴露不到两分钟就可能冻伤,尤其是女性,生理结构决定了她们要暴露的部分更多,风险也更高。
为了少去几趟厕所,当地女性学会了精确控制饮水量,每天800毫升,说白了,就是一瓶矿泉水。
喝多了不仅冷,还得冒着冻伤的风险出门解决问题,可这控制饮水的“智慧”,换来的却是泌尿系统疾病的高发,长年累月,不少人患上膀胱炎、尿路感染,却连个像样的医疗点都没有。
更难的是生理期,经血瞬间结冰,有时甚至会划伤皮肤,为此,不少女性仍在使用“经期护甲”,用驯鹿皮缝制、内填苔藓的吸收装置。
这种“原始装备”看似落后,实则是她们在极寒环境中摸索出的实用方案,它保温、防冻、可重复使用,虽然不舒服,但至少能保命。
洗头?别想了,有些女性一个月才能洗一次头,水资源紧张,热水更是奢侈,取水得先凿冰,烧水得劈柴。
大多数人都用雪擦脸洗手,身体清洁靠干洗粉甚至酒精,你能想象一个现代人靠这种方式维持卫生吗?可她们就是这样活下来的,一代代。
面对这些困境,西伯利亚女性并没有选择沉默,她们成立了线上社群“极地玫瑰”,分享如厕保暖技巧,甚至交流如何在零下气温下保持生理期的卫生;
线下还有坚持了23年的“缝纫会”,大家一起制作鹿皮如厕服,减短如厕时间,减少冻伤风险,这种自制装备将臀部冻伤率整整降低了六成多。
后来当地出台了《极地厕所法案》,要求新建房屋必须配备恒温、性别分离的厕所,这是制度第一次认真考虑女性的生存需求。
虽然执行效果参差不齐,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最近几年,女性还通过众筹建起了取暖站,里面不仅有恒温马桶,还有卫生用品自动贩售机,算是把“尊严”从冰雪里抢回来了一些。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其实拼凑出了一幅人类与自然抗争的群像,在这片冷得连眼泪都能结冰的土地上,女性用实际行动证明:极寒并不是性别困境的天然借口,而是社会文明照进生活的放大镜。
她们没有等救援、也没有喊苦,而是自己动手,想办法活得更体面一点,这场“厕所革命”没有热搜,没有镜头,连新闻都少有人报道,但它是最真实、最坚韧的人类抗争。
那些用驯鹿皮做护甲的女人,那些每月只能洗一次头的母亲,那些在雪地中凿冰取水的少女,她们是极地文明的守护人,也是现代性被忽视的角落。
在全球气候越来越极端的今天,这些“生活在地狱边缘”的故事,或许正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是建多少高楼,而是能不能让最边缘的人,也活得有尊严。
西伯利亚的女性没有抱怨,她们选择了适应、挣扎、重塑生活的方式,她们不是新闻里的一组气温数字,而是真实存在的、用血肉之躯对抗极寒的坚强个体。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