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刚做的胃镜,食管干干净净,啥事儿没有!”安小利一边翻着手机里的报告,一边语气轻松地说道。如今精神饱满的他,其实在四年前一次偶然的体检中,查出了食管癌。
![]()
一次“顺便”的检查,改变了他的人生
2021年3月,安小利的妻子单位组织体检,其中有胃肠镜项目。妻子劝他也一起查查,他一开始是拒绝的:“我身体好得很,吃饭香、嗓子也不疼,做什么胃镜?”但拗不过妻子的坚持,他还是去做了。
没想到,这个“顺便”做的检查,却查出了问题。
报告显示,他食管里有一小片黏膜颜色不对。医生建议立刻做活检。三天后,结果出来:早期食管癌。
![]()
“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安小利回忆说,“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怎么就癌了?”震惊归震惊,他更多的是庆幸:“要不是老婆坚持,再拖个一年半载,后果不敢想。”
他很快做了手术,切除了病灶。医生告诉他手术很成功,是早期,不用化疗,定期复查就行。
但“癌症”这两个字,还是让他放不下心。“光复查不够,身体还得调一调,不然总担心它再回来。”他说。
术后调理,他选择了中医
就在安小利琢磨怎么调理身体的时候,妻子已经悄悄打听好了方向——她有位同事,几年前患乳腺癌,手术后一直在一位叫袁希福的老中医那里调理,恢复得不错。
![]()
2021年4月9日,夫妻俩一早就从平顶山赶到郑州,找到了袁希福院长——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第八代传承人。
“那天人特别多,排到下午才看上。”安小利记得很清楚,“刚手术完那阵,我吃东西总堵在胸口,脸色发黄,浑身没劲。”
袁希福院长听了他的情况后,耐心解释道:“癌症是身体内部平衡被打破了。手术虽然切掉了肿瘤,但也伤了元气。现在你脾胃弱、气血不足,所以才会吃不下、没力气。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脾胃调好,把气血补上来,身体内部平衡了,抵抗力强了,复发风险自然就降低了。”
这番话,安小利听进去了。袁院长为他开了药,重点在于扶助正气、调理脾胃。
“吃了半个月,胸口就不堵了,能正常吃饭了,人也慢慢有了精神,脸色也红润起来。”他说。
四年坚持,他从“担心复发”到“不怕将来”
感受到身体实实在在的变化后,安小利再也没有中断过调理。病情稳定后,他按袁院长的建议,改为春秋两季用药巩固,把中医调理融入了日常生活。
每年的复查结果,也一次次给他信心:2022年2月,医生说他和正常人没两样;2023年、2024年的胃镜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都正常;尤其是今年7月的最新报告,食管部位完全没问题。
![]()
安小利说,他在袁院长那里见到很多康复了三五年、甚至十几年的病友,这让他更加安心。
问他现在还担心复发吗?他笑得很爽朗:“以前确实怕,现在一点都不担心了。药调理得实实在在,指标年年正常,还有那么多老病友作伴,后面的日子还长,有啥好怕的?”
现在的安小利,生活早已回归正轨。每天买菜、做饭、做家务,有空就和朋友下棋聊天,过得平静而充实。
手术可以直接切除病灶,是治疗的关键一步;而中医调理,则着眼于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改善手术后的虚弱状态,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两者结合,为像安小利这样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更稳妥的康复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