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卖掉了其在中国业务60% 的股权,接盘方是博裕投资。
交易完成后,星巴克计划在中国扩张至两万家门店。这一数字将超过它在北美的门店总数。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 Brian Niccol 表示:
“博裕资本深厚的本土知识和专业能力,将帮助我们在中国加速增长,尤其是在进入更小城市和新区域时。”
![]()
这次合作的宣布,让人们重新注意到那个低调多年的名字——博裕投资。
十三年前,长者在北京会见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那场会面之外,外界对两者的渊源几乎无从考证。博裕过去行事极为克制,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而这次高调入局星巴克中国,直接拿下控股地位,堪称风格突变。
博裕资本的故事,本身就是中国私募行业的传奇。
它成立于2011,总部在香港。创始团队由几位重量级人物组成:联想集团前CFO马雪征,中国平安前总经理张子欣,以及曾任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高管的童小幪。
![]()
博裕成立后,很快便吸引了淡马锡和李嘉诚基金会等国际资金的青睐。
短短几年,它在资本版图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投资名单几乎涵盖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美团、快手、网易云音乐、滴滴出行……
这些投资大多发生在企业早期或转型阶段,博裕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押中了赛道,更推动了中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
快手与网易云音乐的成功投资,也让博裕在数字化消费、社交媒体生态、线上内容与流量逻辑方面积累了深厚经验。
而这,正是星巴克中国最明显的短板。面对瑞幸、Manner等本土品牌时,星巴克的数字化灵活度与本地生态整合力都明显不足。
中国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星巴克自己开拓下沉市场很吃力。这条过江龙现在找个地头蛇带路,利用它对中国市场的深度理解、人脉和资源,可以更快开店、更快做本土化创新。即使卖出六成股权,还可以继续收品牌费,只要以后能赚钱,还是划算的,总比股权全部攥在手里天天亏要强。
对博裕来说,星巴克是全球知名品牌,在中国口碑和形象都不错。只要不犯大错,星巴克未来肯定能在中国赚很多钱。
博裕的资金结构,也与传统 PE 有明显不同。
它的主要资金来自主权财富基金、保险资金与长期资本池,投资周期往往可拉长至10年甚至更久。这使得博裕更像是一个长期合伙人,而不是短线套利者。这种时间维度上的稳定性,恰好与星巴克的“万店计划”相匹配。
博裕的第一桶金,来自 2011 年收购的日上免税行。
当年,博裕出资约 8000 万美元收购其 40% 股权,给公司估值 2 亿美元。到 2013 年初,日上估值已飙升至 8 亿美元。如果按专业人士的评估,真实估值可能在16 亿美元左右。
2012 年,它加入中投牵头的财团,参与马云回购雅虎所持阿里股份的交易,为那笔71 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募集部分资金,并由此获得阿里巴巴 5.6% 股权。这桩投资后来被证明是中国资本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博裕的创始人至今仍保持低调。今年不到四十岁的他,早就在圈内声名鹊起。熟悉他的人说,他并非那种只靠人脉做事的人。每逢谈判,他都亲自梳理企业数据与市场模型,这是他在高盛工作时养成的习惯。有朋友说:“很多像他这样背景的人,是不愿做这些事的。”
加入「码头青年·知识星球」
这里很多都是你接触不到的信息和思考,欢迎来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