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习二胡(左二为尹建军,左三为张大兴)
荆门晚报记者 郭玉红 文/图
每周五下午,城区金虾路荆门粮食局家属区老年活动中心二楼总会飘出悠悠二胡声。音乐穿过老式楼房的窗棂,带着岁月的温度,将十几位热爱二胡的老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10月31日下午,记者前去采访时,71岁的班长张大兴正低头调试琴弦。他的视力仅有0.1,且无法佩戴眼镜,普通乐谱在他眼中只是一片模糊的墨团。他面前乐谱架上摆放的是放大数倍的手抄或打印乐谱。“手抄谱是攀晓荣同学用软笔誊写的,打印谱是另外一位热心同学帮忙放大制作的。他们是我的眼睛,也是我学习的动力。”张大兴笑着说。这份被放大的乐谱,不仅承载着动人的音符,更凝聚着同窗之间温暖的情谊。“我们这个班叫‘琴韵情深二胡学习班’,正是二胡将我们十几人聚集在一起,演绎着互帮互助的深厚友谊。”
两年前,张大兴在市群众艺术文化中心公益培训班京剧班担任班长,同时跟随尹建军老师在隔壁班学习二胡。后来二胡班原班长因病休学,经尹老师推荐,他接任班长。没想到,二胡从此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及学习二胡的初衷,张大兴表示原本只是想学门乐器,在天气不佳无法外出唱歌、唱戏时自娱自乐。如今,二胡却已成为他生活中最痴迷的爱好。有天晚上,他为练熟一支曲子反复练习,抬头看钟才发现已是晚上十点。“赶紧收琴,可不能打扰邻居休息。”他轻手轻脚地收起二胡,心中却满溢着对音乐的沉醉。
“我们这个二胡班,离不开一位默默的守望者与引路人——尹建军老师。”张大兴介绍。今年66岁的尹建军是一位退休音乐教师。尽管还在指导艺术生,他每周仍坚持抽出两个半天义务教学:周三上午在关坡社区老年大学授课,周五下午在老年活动中心指导。无论教学地点如何变化,这群学生只要有空,都会追随听课。
一个暴雨倾盆的周五,张大兴致电询问课程是否照常,电话那头传来坚定的回答:“照常!”当学员们站在楼上,看见尹老师骑着摩托车、身披雨衣从大门外驶来时,无不动容。那个下午,雨声与琴声交织,格外动人。
“他们都是我过去的学生,既然热爱音乐,我就有义务带领他们探索二胡的奥秘。”尹老师说着,目光扫过教室里认真练习的学员。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这群银发学员已能娴熟演奏《苏南小曲》。
学习之余,二胡班还洋溢着别样的浪漫情怀。天气晴好时,学员们会相约郊外,在青山绿水间奏响二胡。琴声在林间回荡,惊起数只飞鸟,也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诗意。这时总有人打趣道:“咱们这是把江南小调献给荆门的山水听呢!”
教室里的温情同样令人感动:女学员们争着打印新乐谱;上课前,总有学员提前到场烧水、摆椅、打扫卫生;遇到难解技法,大家便围在尹老师身边反复揣摩。寒暑假虽然停课,微信群依然热闹——你发一段练习录音,我提几点改进建议,隔着屏幕仍能感受到那份执着与热爱。
谈及二胡的魅力,班长的发言道出众人心声:拉二胡时,眼睛要看谱,大脑要记谱,耳朵要辨音,双手需配合,是全身心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在二胡婉转的旋律中,生活琐碎与岁月痕迹都化作琴弦上流淌的音符,诠释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美好时光。
秋日静好,阳光温柔。老年活动中心二楼的二胡声悠扬动听。在这间普通的教室里,二胡不仅是乐器,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心灵,温暖着岁月,让平凡的每一天都萦绕着动人的旋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