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戈壁滩的茫茫广漠,一座平淡的灰色建筑就这样悄然地矗立了起来,彷佛将这片苍茫的戈壁之外的世事都屏障在了门外。
但令人瞩目的却是,这款所谓的“平民核电”可别小看,它的里头就藏着了让全球的核能界都要“炸锅”的一大“黑科技”——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那一款钍基的熔盐堆了!
![]()
刚刚经过一番努力的努力,这座反应堆就将普通的金属“钍”“炼”出了一种既富集又高效的核燃料“铀”,为全世界首次实现了钍的铀的循环利用,充分地挖掘了钍的价值,使钍的生产、利用及资源的综合利用都大大地推进了。
钍是啥?它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放射性比铀弱得多,在地壳里的储量几乎是铀的三倍。咱们国家的钍资源特别丰富,光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的钍就够中国用上几千年。但问题是,钍自己不能直接裂变发电,得先变成铀-233才行。这就好比煤不能直接烧,得先炼成焦炭。
借助先进的核技术,中国的科学家就通过对钍-232的中子轰击,将其“变身”为了我们日后用得上的铀-233等高能原料。基于这一套“钍的铀的循环”等“奇技淫巧”的技术,使得核能的“永动机”也得以实现:钍的不断的被烧掉的同时,又生出新的可作为核燃料的铀,既可长期的为核能的发电所“供”之,又可不时的为其“补”之。
而更为可喜的是,我们的钍矿多为与稀土的伴生矿,其与稀土的同时开采不仅能节省钍的开采成本,甚至可以说是“买菜送葱”,将无利可图的钍矿都一并挖掘了出来。
![]()
天生自带“安全锁”的核电站
而传统的核电站却最怕三大天灾——地震、断水和堆芯的“熔毁”带来的不可预测的灾难性后果。不过作为一座钍基的熔盐堆,它的“最大后顾之忧”都已不复存在了。其所承受的压力都低于常规的高压锅炉的几分之一.。反应堆底下还装了个“冷冻阀”,一旦温度过高,阀门自动融化,带着核燃料的熔盐会流进应急罐,瞬间冻结成一大块盐疙瘩,想泄露都没门儿。
更厉害的是,这家伙居然还是个“滴水不沾”的节能达人。传统核电站每小时要耗掉几千吨冷却水,非得建在海边河边。可谓一座“自生自灭”的“火山”,它既能自我高温,又能自我降温,甚至能自我“灭火”,这在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它的这一独特的“自生自灭”的能量源泉,使其不仅能在极寒的甘肃沙漠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在高原上、在高山的雪地上、在沙漠的烈阳下、在海岛的海浪中都能长久的屹立不倒。未来咱们在内陆修核电站,戈壁、高原随便选,彻底摆脱水源绑架。
![]()
从实验室到戈壁的逆袭之路
其实美国上世纪50年代就搞过钍基熔盐堆,但冷战时期嫌它“不产核武器材料”,转头去搞钚堆了。中国科学家却认准这条路,从上海到甘肃跨越2000公里,在红砂岗镇扎下根来。焊接技术被卡脖子?自己研发镍基合金焊丝!熔盐腐蚀性强?把腐蚀度从每年20微米降到2微米,全球独一份。
如今这座实验堆关键设备100%国产化,连核燃料盐都是科研人员上千次调试配出的“独家配方”。
下一步,中国计划在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堆,将来还能和风电、光伏联手制氢,变成“零碳能源超级工厂”。
![]()
改写能源格局的国家筹码
说起来就更为明了,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国铀的资源的进口依赖度就已经高达七八十了,而钍基的熔盐堆的堆却就让咱们直接把能源的命脉都攥在了自己的手里了,更让国际社会放心的是,钍堆发电几乎不产生钚,从根上杜绝了核扩散风险。
将其推广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不仅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用电的问题,也能更好地守住了核安全的底线,真正的把人类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能源纽带”。
可谓戈壁滩上的第一颗“火星”,它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的落地,更意味着中国的核能新时代悄然拉开了序幕。正当欧美还纠结于如何将老旧的核电站全部退役的同时,我们的中国却率先用钍燃料打开了第四代核能的先机。
但这场以换道超车的豪迈姿态走向了终点的竞争,其赢得的不仅仅是这场的技术首位,更是将要开启的下一个百年的能源的话语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