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视频:
- 孩子上大学后,跟父母打电话永远是“嗯、哦、知道了”,3分钟就挂;
- 成年的孩子过年回家,宁愿躲在房间刷手机,也不愿跟爸妈坐下来聊聊天。
每每刷到类似的视频,我都会不禁担忧:我家孩子长大后,会不会也这样?
![]()
有一组扎心的数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做过一次全国性调查,采访了12000名12-22岁孩子。
结果是:76%的孩子表示“长大后不愿跟父母深聊”,62%的人说“不是不想亲近,是小时候被伤透了,不知道怎么靠近”。
我们作为父母的总自我感动的认为,我们已经把“最好的”给了孩子,可为什么付出越多,孩子越想逃?
后来才发现,其实不是孩子变了,而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做的3件事,把孩子推远了,做得越多,孩子越讨厌,长大越不愿亲近。
总拿“别人家孩子”压他
前阵子去朋友串门,朋友的儿子小远拿着90分的数学卷跑过来,眼睛亮闪闪的:“妈妈,我进步10分啦!”
朋友头都没抬,一边聊天一边说:“进步有啥用?人家乐乐又是100分,你就不能对自己要求高点?”
孩子的笑容一下僵住,捏着卷子的手紧了紧,没再说话,默默坐在角落没动。
后来朋友吐槽“孩子学习越来越不上心,没有一点进取心”,我问她:“你还记得小远第一次考80分,你说啥了吗?”她想了想:“好像也是说不如乐乐……”
![]()
不少家长总觉得“比较能激励孩子”,但你知道吗啊?在孩子眼里,这不是激励,是爸妈在说“你不够好,我不喜欢你这样”。
心理学里的“社会比较理论”早就说过:频繁拿孩子跟别人比,不会让他“想超过别人”,只会让他“自我贬低”,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让孩子潜意识觉得“我再怎么努力,爸妈都不满意”。
还有组数据,经常被父母比较的孩子,68%常会变自卑,35%再也不想跟爸妈说成绩,因为说了也会被泼冷水。
![]()
我见过一个男孩更让人心疼,明明考了高分回家,但总会小心翼翼问:“妈妈,萌萌这次考了多少?”。
因为他知道,不管自己考得怎样,他的参考标准永远是“萌萌”。
当一个孩子努力不是为了“变优秀”,是为了“不被批评”,这多可悲?
“比较”从来不是催孩子向前的鞭子,是扎在他心上的刺,每比一次,刺就深一点,直到他再也不敢跟你分享进步。
用“为你好”堵他的嘴
“妈妈,这个兴趣班我不想上了,我觉得没意思。”“你懂什么?我花这么多钱报班,是为你好,以后考学能加分!”
“爸爸,我今天跟同学吵架了,他冤枉我。”“肯定是你先不对,不然人家怎么不冤枉别人?别小题大做,我是为你好,让你少惹事!”
这些对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总把“为你好”挂在嘴边,却忘了问孩子“你想要什么”。
![]()
儿童心理学里有个“情绪验证理论”,说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正确的道理”,而是“我的感受被看见”。
但我们当家长的总用“为你好”否定孩子的感受,这会促使孩子把刚要打开的心门,“砰”地关上。
去年刷到个网友的分享:她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攒了半年零花钱买了彩笔,画了幅“全家去公园”的画,兴高采烈拿给妈妈看。
妈妈却皱着眉说:“画这些有啥用?不如多写两张卷子,别浪费时间,我是为你好!”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在妈妈面前画过画,长大后成了设计师,作品拿了奖,也没跟妈妈说——因为她知道“妈妈连我的画都不愿看。”
![]()
调查发现,63%的孩子“不想跟爸妈说心事”,因为“说了也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被否定”。
“为你好”不该是堵死孩子倾诉的墙,该是打开他心门的钥匙。如果我们连孩子的感受都不愿听,他长大后怎么会愿意跟你聊心里话?
忽略他的“小用心”
“妈妈,母亲节快乐!这是我给你画的贺卡。”“知道了知道了,放一边吧,赶紧去写作业。”
“爸爸,我帮你把拖鞋摆好了,你下班回来就能穿。”“嗯,知道了,下次先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就行。”
孩子的爱藏在细节里,可我们总觉得“这些小事没用”,随手忽略。殊不知,正是这一次次忽略,那些不被我们看见的贺卡、拖鞋,就是孩子想靠近我们的心。
心理学有个“积极强化理论”:越关注孩子的好行为,他越愿意做;你越忽略,他越不想做。
![]()
我朋友的女儿以前总给她留零食,比如“妈妈,这个饼干我没吃完,给你留的”“妈妈,这个水果很甜,你尝尝”。
可朋友每次都随口说“不用,你自己吃”,后来女儿再也不留了。有次朋友问“你怎么不给妈妈留零食了”,女儿说:“留了你也不吃,还说我浪费。”
之前看到过一个让人难受的数据:59%的孩子“因为用心被忽略,再也不主动对爸妈好”。他们不是不爱了,是“怕自己的爱不被珍惜”。
![]()
想起以前邻居家的小男孩,爸爸出差,他每天给爸爸发“爸爸注意安全”,可爸爸总回“知道了,别总玩手机”。
后来爸爸出差回来,男孩没像以前一样扑过去,当然他还爱爸爸,只是不敢再热烈地表达了。
孩子的爱很简单,你珍惜他的“小用心”,他才敢一直对你好;你总忽略,他就会慢慢收回爱,长大后连“妈妈吃饭了吗”都懒得问。
最后想说:孩子的“不亲近”,都是攒出来的
我们总说“孩子长大了就懂了”,可孩子的“懂”,不是凭空来的,是小时候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你。
当我们总拿他跟别人比,孩子长大后就不愿跟我们说成绩;家长总用“为你好”否定他,他长大后就不愿跟家人说心事。
其实孩子要的不多:他进步时,别拿别人比,说句“你真棒”;他倾诉时,别先讲道理,说句“我懂你”;他对你好时,别忽略,说句“谢谢你”。
孩子不会一直需要我们,但他会不会一直亲近我们,取决于今天我们怎么对待他。真的别等孩子长大后躲着你,才后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