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札,这篇咱们不聊空泛的行业理论,就聚焦一个大家都能感受到的现象:曾经比奶茶店还密集的药店,如今正一批批消失,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
现在走在街上不难发现,药店的密集度早就比不上奶茶店了,今时不同往日,2024年这一年,全国就有大约3.9万家零售药店倒闭,算下来每天得有107家药店彻底关门。
更让人唏嘘的是,据健康产业平台统计,2025年的关店数量预计会突破10万家,要知道,以前开药店可是公认的“躺赚”生意,甚至被捧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
毕竟生老病死是刚需,可短短几年间,这看似稳固的“大厦”怎么就突然塌了?要弄明白答案,得先戳破一个行业真相:药店根本不是靠卖常用药赚钱的。
![]()
盈利真相
咱们平时感冒发烧买的那些常备药,毛利率本来就低得可怜。
![]()
后来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推进,药厂报价被压得极低,这些药的利润空间更是被挤得几乎看不见,真正撑起药店营收的,是那些摆在货架显眼位置的保健品。
这类非药品的毛利率普遍能达到40%到60%,有些热门产品甚至能超过70%。
![]()
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卖一盒处方药,利润可能就几块到几十块;但卖一瓶鱼油、钙片,利润能轻松飙到几百块。
毫不夸张地说,保健品就是药店的“利润引擎”,没了它很多药店根本撑不下去。
可从2024年开始,这台“引擎”突然转不动了,实体药店的非药品销量同比下滑了12.4%,2025年这下滑趋势还在延续。
![]()
更矛盾的是,整个保健品市场并没降温,去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都突破4000亿元了,年轻人买保健品的也越来越多,需求明明在涨,药店的货为啥卖不动了?
答案其实就在大家的手机里,今年上半年,线上保健食品销售额都达到了604.1亿元,同比增长16.2%,销量更是突破3.8亿件。
![]()
线上平台选品多,赶上大促折扣力度还大,售后质保也完善,同样买一瓶钙片,线上能比药店便宜几十块,消费者自然愿意动动手指下单,犯不着专门跑一趟药店。
![]()
致医保命门被拧紧
如果说线上冲击是“外伤”,那医保政策收紧就是直击要害的“内伤”,医保可是药店的“命门”,以前不少药店都在钻医保的空子,靠一套灰色操作把保健品卖出去,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
保健品本来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但有些药店有“办法”:先让参保人用医保买药品,同时联系异地的互联网医院开电子处方“补手续”,接着再让药贩子低价回收这些药品,通过地下渠道二次销售。
这样一来,药店业绩上去了,参保人也能拿到好处,自然愿意常来,但现在这套玩法彻底行不通了。
![]()
药品追溯码让每盒药的流向都清晰可查,虚假购药无所遁形;医保刷卡审核越来越严,个人账户的钱被削减,能刷的额度少了;加上飞行检查常态化,药店一旦违规,随时会被冻结医保资格。
利益链条一断,参保人不愿再顶风作案,药店的盈利空间瞬间崩塌,不少直接陷入亏损,只能关门止损。
说到底不管是线上冲击还是政策收紧,都只是导火索,实体药店倒闭潮的真正根源,是整个行业把时代红利错当成了自己的能力。
![]()
以前市场竞争小,监管没那么严,就算专业能力一般,靠卖保健品、钻政策空子也能赚钱,可现在市场变了,红利没了,还抱着老办法不放,自然难逃倒闭的命运。
曾有句老话形容药店的初心:“宁愿柜上药生尘,但愿天下无病人。”
这话其实点透了药店的本质,它不该只是个卖东西的卖场,更该是居民健康的守护者、社区健康的倡导者。
![]()
现在已经有药店摸到了转型的门道,北京金象复星就在社区药店设了“体重管理健康支持角”,店员经过培训后给居民免费测体重、定制饮食建议,把“卖产品”变成了“做服务”。
![]()
结语
未来的药店,拼的再也不是“套路”,而是专业度、科技感和人情味。与其纠结线上抢了多少生意、政策有多严,不如好好想想:
![]()
怎么提升药师的专业服务能力,能给居民讲清用药禁忌;怎么用科技手段优化服务,比如线上问诊配送到家;怎么拉近和社区居民的距离,成为大家信任的健康顾问。
行业洗牌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机会,那些能放下“躺赚”心态,真正回归健康服务本质的药店,不仅能熬过寒冬,更能在新的市场里站稳脚跟。
![]()
毕竟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永远都在,只是不再需要靠套路支撑的药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