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孔嘉敏
通 讯 员 刘维佳
一幅宽21.7米、高10.2米的巨型刺绣,如何在百日内,于嘉兴一个小镇的工厂里“生长”完成,并最终绽放于北京的“国家会客厅”?
前段时间,2026北京时装周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举行,一幅名为《春色满园》的巨型刺绣壁画成为焦点,它气势磅礴,针法精妙,远观壮丽,近看细腻,而这幅作品的诞生,源于一个让制作方“将信将疑”的开始。
“当初接到这个‘国家级订单’时,我们甚至不敢相信是真的!可正是这次尝试,让我们的工艺品登上了国家级的舞台。”平湖市德丰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丰”)总监范叶平感慨万千。
一次“将信将疑”的机遇
时间回溯至去年11月,位于平湖市独山港镇的德丰接到了一通不同寻常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清华大学教授,想委托他们制作一幅用于国家级场馆的大型刺绣作品。
“当时我心里直打鼓。”范叶平回忆道,“清华大学?国家级?听起来太遥远了……几经考证确定真实性之后,我们才重视起来。”
范叶平后来了解到,这个订单是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宴会厅大型刺绣工程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异是此次国家会议中心艺术品规划设计项目的负责人,而绣画原稿则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知名画家杜大恺绘制。
德丰成立于1990年,亲历了中国机绣行业的变迁。“二十几年前,我们就从手绣转向了机绣,也就是仿苏绣,核心原因还是价格。”范叶平道出了当年的转型契机,“纯手绣作品价格高昂,局限于高端市场,中低端市场无人问津。”
然而,早期的机绣由于使用粗实的双股线,产品难免流露出机器的生硬感。正是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催生了德丰的技术革新。“我哥哥独创了单股人造丝线绣法,线径更细,色泽度更高,使得成品色泽饱满、光彩夺目,画面饱和度更完美。不细看,几乎能与苏绣媲美。”范叶平表示,这也成为德丰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这项独特的绣线技术,成为打动清华团队的关键所在。
一场精益求精的淬炼
面对挑战,德丰拿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首先,德丰采用了“化整为零,精准拼接”的方案,将巨幅原作拆分为8个区块,先用电脑进行精确制版,确保未来拼接时能做到“点对点”无缝对接。开工前,团队反复打磨排版方案,确保机绣过程零差错。一旦有一针绣错,整幅作品便需从头再来。因此,仅前期配色和制版,就耗费了一个月左右。
“这幅作品融汇了上百朵花卉,其背后是接近1.31亿针的机器轨迹。”范叶平介绍,这1.31亿针并非直接由电脑自动生成,而是由制版师傅按照苏绣绣娘的针法,一针一针在电脑上复刻出来的。为了让花朵更生动,他们反复调整绣线走向;为了让色彩更自然,他们将色阶层层拆分、不断调试,直至每一朵花都符合“国家级”标准。
为了呈现“苏绣的感觉”,制造团队还与知名苏绣大师合作,在针法与配色上进行了不下百次的试验与调整。经过了3个月的制版、打样、调校、上机等工序,巨大壁画主体机绣终于完工,随后,这幅作品又被送往苏州,由杜异教授领衔的团队完成最后手绣部分的雕饰与升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