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场真实深度访谈,直击高学历失业者的多重求职困境
“长期失业,一定是你有什么问题。”“你究竟有没有认真在找工作?”“白上这么多年学了。”“名校毕业,还能找不到工作?”“我要不要降低薪资期望?”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像个乞丐。”“失业后也逐渐和前同事或朋友失联了。”“也许我没自己想象中那么优秀。”失业者自述+招聘官“证词”,双重视角撕开职场丛林残酷真相。招聘偏见、社会嘲讽、家人失望、朋友不解、内心挣扎、尊严尽失、情感孤立、自我怀疑……本书作者用鲜活的个体故事与大数据,揭示失业污名如何将人拖入财务、情感、人际关系的三重深渊。
跨国视角剖析失业背后的共性危机,激发全球打工人共鸣
职业地位必然反映个人价值吗?求职失败=个人失败?从美国失业潮到中国“35岁现象”:为何越努力的人越可能深陷“污名陷阱”?本书以跨国视角,剖析裁员潮背后的共性危机,激发全球打工人的深刻共鸣。
用社会学利刃戳破优绩主义神话,助失业者对抗外在与内化的污名
当“污名”演化为吞噬尊严的系统性陷阱,优绩主义如何将失业者钉在耻辱柱上?美国知名失业问题专家奥弗·沙龙,从经典社会学概念切入,12年社会学实证与研究、批判与指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优绩主义神话的核心——“对个人控制力的虚构”。本书不仅揭露失业的污名在当代社会如何升级为结构性困境,摧毁劳动者的身份认同与生存尊严,更为失业者指明突围之路,为优绩社会开出刮骨之方。
失业污名为何难以消除
本书所描述的失业劳动者从根本上动摇了优绩制度神话。他们曾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毕业于顶尖学府,拥有辉煌的职业生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如今却陷入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他们与本书读者并无二致,包括那些目前事业有成的人。通过这些长期失业者与他人交往的经历,我们可以理解优绩制度神话的另一面——它如何造成了残酷的污名。这种污名如同幽灵般无处不在:招聘经理筛选简历时的微妙偏见、失业者向亲友求助时的欲言又止、职业顾问指导中的潜在评判,乃至社会保障政策隐含的道德审查—在不同情境中,我们能观察到同一套污名逻辑的运作。
在美国,失业污名的普遍性和持久性深受优绩制度神话的影响。然而,在我们周围充斥着不符合优绩制度论结果的情况下,这个神话为何仍能持续存在并得以延续呢?
要深入理解这个神话为何如此顽固,我们可以从文化和制度层面进行剖析。美国文化长期强调个人主义,这种文化假设个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技能,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就业市场还是其他方面。这一文化假设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中得到了体现,雇主在招聘时往往以候选人的能力作为评估和选择的依据。从幼年时期开始,我们的教育制度便通过 测试和排名来塑造我们对能力的认知。从小学起,老师和家长便鼓励我们勤奋学习,并相信成绩能够反映出我们的努力和能力。当我们从学校步入职场时,我们已经习惯于将雇主的评价和选择视为自身能力的反映。
在美国长大的人,很难不受优绩制度神话的影响。这一神话被广泛接受和内化,既受到个人主义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也与政府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密不可分。在美国资本主义模式下,政府通过其政策和行为不断强化这一神话。相比之下,在北欧国家,如丹麦和瑞典,政府通过慷慨的福利政策为民众提供物质保障,这象征性地传达了一种不同的价值观—赋予每个人价值认可与制度支持,不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表现如何。而在美国,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个人价值与就业市场成果之间的联系被进一步加固,从而强化了优绩制度神话的合理性。
要理解优绩制度神话的顽固性,主流的文化信息和制度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倾向于运用且不断复制这一神话,因为它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一种心理慰藉。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践行着这一神话,因为当我们不得不参与社会游戏时,它能为我们稍微减轻焦虑感,尽管我们在参与的同时,就无形中强化了这一游戏的存在。
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背景下,由于极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等性,优绩制度神话成为许多人的安慰剂。本书中所描述的失业者面临的困境,对其周围的人来说是极其可怕的,因为正是这些人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其他人难以接受他们也会遭遇失败的事实。如果连他们的职业生涯都可以如此轻易地崩溃,那么任何人都可能面对同样的困境。为了避免这一令人不安的结论,我们倾向于寻找他们失业的原因—他们做错了什么,而且认为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正如本书所展示的,我们努力探寻能够解释失业者遭遇困境的原因,而非反思这些案例如何挑战了我们一贯所持的关于努力和技能将保护我们不会失业的信念。
正如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所洞察的:“幸运的人很少对自己的幸运感到满足,他们更希望确信这份幸运是理所当然的。他想让人确信这是他应得的,最重要的是,与其他人相比,他当之无愧。他希望人们相信,不幸的人也只是经历了他应得的。”或许我们深知,在美国资本主义的舞台上,我们都被迫参与了一场不公平的游戏,而优绩制度神话只是其中的虚形幻影。然而,我们仍会不自觉地被这一神话引诱,认为它是规避焦虑的捷径——我们用它自我安慰,同时也向自己孩子灌输努力与天赋将决定最终结果的信念。面对日益加剧的不确定性和不平等,我们对自己的命运深感恐惧,寻求心灵的慰藉便成了常态。
在美国,无论经济阶层如何,包括中上层阶级,都普遍感受到压力和焦虑,他们害怕从成功的阶梯上跌落(或担心孩子会跌落),这种恐惧与从未获得成功的焦虑同样强烈。因此,我们迫切地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正如韦伯所言,我们的好运是自己应得的。优绩制度神话可能是人在压力之下随机采取的一种策略。但这一策略带来的后果是沉重的—它不仅给那些真正跌落或稍微滑倒的人贴上了污名的标签,如韦伯所言,它还让人们深信“不幸的人也只是经历了他应得的”。
我们都被一个事实所困:尽管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可能在短期内为我们带来些许安慰,但我们在无意识中与其他人一起,重复着一个具有破坏性的神话。从社会层面看,我们正在复制一种文化观念——将社会的缺陷归咎于个体,真正的缺陷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人际关系层面,我们在他人最需要同情与支持时,却常常给予其评判和污名,即使对待自己的朋友和亲人也不例外。此外,对这个神话的信仰还会让我们在遭遇无法控制的挫折时,感到羞耻和自责。正如本书所揭示的,这种信仰最终可能会严重损害我们的自我认知。
要摆脱当前的困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勇敢面对优绩制度神话及其带来的污名标签。首先,我们需要认清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假设,以及这些假设背后更宏大的社会力量。这种自我认识并非遥不可及。本书第6章中所描述的针对失业求职者的社会学支持形式,是让他们通过与同处境伙伴间的开放讨论,培养批判意识,使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失业困境源于社会因素,而非个人缺陷。为了推动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我们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这种基于社会学的同处境伙伴间的讨论。这种讨论不应仅限于失业求职者的支持环境,而应渗透美国每个家庭的餐桌、每个教室、每个工作场所,且最终触及政治领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你我都有责任与家人、朋友,在工作场所和政治团体中,发起并推动这样的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