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人工智能必修课迎来重量级专家,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科良教授应邀前来,以“AI素养及办公创作”为主题,为法大同学授课。
![]()
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交融
追溯AI发展历程
陈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出发,系统梳理了AI自1956年诞生至今的发展脉络。通过“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选手等里程碑事件,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他还深入解析了AI“记忆—计算—学习—判别—决策”的内在逻辑,清晰阐释了机器学习的核心原理。
见证技术赋能教育
在实践案例环节,陈教授重点介绍了“红雁助学”平台如何运用AI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以及《AI在大前》科普课程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学习方式与教育生态。
赋能学习与效率提升
讲座最受期待的环节,当属陈教授对DeepSeek大模型的技术优势与行业应用的深入讲解。他从实际应用出发,分享了多款AI辅助表格与文字创作工具的使用技巧,为同学们提供了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的“实用锦囊”。
![]()
多元视角下的AI感悟
“人工智能必修课”已进行半学期有余,不同专业背景的大一学生从多元视角分享了他们“AI之旅”的收获:
陈禹彤(法学院):“这门课远不止于掌握新工具,更是构建理解智能时代的认知框架。课程将知识点有机串联成‘知识网络’,这场探索的终点是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高嘉泽(刑事司法学院):“作为法科学子,我认识到AI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课程启发我们深入思考算法透明、数据权益等议题,立志成为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杜星辰(商学院):“AI发展史上的人机博弈令我震撼。在了解其行业应用潜力的同时,我也开始反思技术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边界。”
李晓晓(外国语学院):“从懵懂新手到入门‘开发者’,我亲身体验了AI产品的创作乐趣,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情感与创造力的独特价值。”
王浩(社会学院):“AI源于人类智慧,也终将服务于人类。这门课让我对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科技发展的人文温度。”
张佳宏(纪检监察学院):“学习让我了解到我国在AI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无论文理,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对我们成长为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材都至关重要。“
深化文工交叉与联培机制,构建“联合培养”新范式
本次讲座是教务处统筹推进“文工交叉、法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实践。借助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实施单位——法治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课程,引入北京邮电大学顶尖师资,成功实现了联合培养跨校资源的汇聚与融通,彰显了“1+1+1>3”的资源聚合效应。
作为全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不仅丰富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内涵,更展现了我校在跨学科融合教育方面的创新探索。未来,教务处将继续深化联培机制建设,强化校际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持续推动联合培养工作走深走实。
内容来源 | 中国政法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