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铜屏风构件5件
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郡尉赵佗起兵兼并今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定都番禺(今广州),于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出兵剿灭南越国。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历经五帝,享国九十三年。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近千件文物,这五件铜屏风构件就是其中一部分,包括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屏风复原后的样子,可以看出这些铜构件相应的位置
1、 朱雀屏风铜顶饰
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朱雀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是用来插雉鸡羽毛的。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双翅距24.5cm。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方座四面饰有火焰形纹。朱雀为汉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顶饰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观念。
朱雀屏风铜顶饰
朱雀屏风铜顶饰
2、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
位于屏风顶部上方中间位置,高16.7,宽56.3,厚仅4厘米。整器通体鎏金,为双面兽形,两面造型一致。双目圆突,高鼻,张口露齿,状若微笑。铜兽的头顶伸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如三束飘带相互绞缠。
![]()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
正中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插入雉羽为饰。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整器通体鎏金,兽面顶的双角、眉毛、卷云纹均用黑漆勾勒轮廓线,管壁上刻有顺序数目。
![]()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3、人操蛇屏风铜托座人操蛇屏风铜托座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通高31.5厘米、横长15.8厘米。整器通体鎏金,并有黑漆绘线,现仅留斑点。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下半部为力士托座。
![]()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
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为典型的南越人装束。尤为突出的是力士口中咬着一条两头蛇,双手也各操一蛇,双足跪坐夹住一条,五条蛇相互绞缠,形象逼真。这件器物的造型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再现了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
![]()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
4、蛇纹屏风铜托座
纹屏风铜托座是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高23.4、长46.45、宽29.4厘米。整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来套入屏风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蛇体正中两面各伸出一个,以保持屏风的平稳。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图腾,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
蛇纹屏风铜托座
![]()
蛇纹屏风铜托座
![]()
蛇纹屏风铜托座
5、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蟠龙屏风铜托座是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通高33.5厘米、通长27.3厘米。两件铜托座造型基本相同,原有鎏金。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龙,昂首曲体盘尾,四足踏在由两条蛇构合成的一个支座上。
![]()
蟠龙屏风铜托座
两蛇各卷缠一只青蛙。蛙张口暴目,力图挣脱状。龙口大张,口内有一只两前肢攫住龙的口缘,头向前伸,好像逃脱了恶蛇的侵袭,得到龙的保护,状态安详。
![]()
蟠龙屏风铜托座
此将龙、蛇、蛙三者结合一起,是一件极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
![]()
蟠龙屏风铜托座
博物馆光影经典拍摄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