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榕
文塘血沃映霞红,忠骨长眠军山中。
老宅犹记当年事,清风为诉赤胆衷。
在桂林全州的红色地图上,文塘村是个让人“笑着进去,哭着出来”的地方。它没有网红古村的精致噱头,却有红34师浴血奋战的悲壮;没有名人故居的喧嚣,却有蒋氏老宅的岁月沉香。
提起它,老兵会攥紧拳头,说“这里的土都渗着英雄血”;老人会抹着眼泪,讲“红军娃子渴了喝桐油的惨事”;年轻人会肃然起敬,称它是“行走的红色教科书”。这文塘之名咋来的?红34师在这里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血战?老宅“六合园”里又藏着啥故事?今天咱就走进这座桂北小村,聊一聊它刻在骨子里的忠魂与传奇。
![]()
一、文塘之名:不是“文人塘”,是浸着墨香与热血的“根”
刚到文塘村,同行的老周就闹了个笑话——指着村口的池塘问老乡:“这就是‘文塘’吧?是不是以前文人都在这儿吟诗作对?”老乡听了直摆手:“老哥子,这塘是‘文’字辈的塘,不是文人的塘,但后来啊,倒真浸着比墨还重的东西。”
(一)村名由来:“文”字辈开基,塘水育乡亲
文塘村隶属于全州安和镇,这安和镇在全州西南部,距县城43公里,总面积161.8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4万多人口,文塘村就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个。关于“文塘”的名字,村里的《蒋氏族谱》写得明白:清朝初年,蒋氏先祖蒋文魁带着族人迁徙至此,见村旁有一口天然大塘,泉水清澈、四季不涸,就定居下来,给村子取名“文塘”——“文”是先祖的辈分,“塘”是生存的根本,简单直接,却藏着“饮水思源”的道理。
这口塘可不是摆设,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是全村的“生命之源”:村民洗衣做饭靠它,灌溉周边农田靠它,夏天孩子们在塘边摸鱼捉虾,冬天塘水蒸腾起白雾,给老宅镀上一层暖意。老辈人说,以前塘边有棵大樟树,树下常摆着石桌石凳,闲时村民聚在这儿聊天,讲的都是“文魁公开荒”的故事,后来樟树被战火波及,只剩个树桩,但塘水依旧清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文塘人。
(二)名字的“升级”:红血染过,塘水更显忠魂色
如果说以前的“文塘”是温情的,那1934年之后,这名字就多了份悲壮的重量。当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34师在这里血战,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塘边,鲜血染红了塘水。战后清理战场时,村民发现有位年轻的红军文书,怀里还揣着没写完的战地日记,字迹被血浸透,最后一句是“文塘的水真甜,乡亲们真好,我们一定要守住这里”。
从那以后,文塘人对“文塘”二字有了新的解读:“文”不仅是先祖的辈分,更是红军文书的忠诚;“塘”不仅是灌溉的水源,更是滋养忠魂的净土。现在村里的孩子放学,都会绕着塘走一圈,老师会指着塘水说:“记住,这塘里的水,一半是泉水,一半是英雄血。”
![]()
二、血战文塘:红34师的“绝唱”,4300勇士的生死考验
在文塘村,最让人动容的不是老宅,而是村后的“军山”——原本叫水源山,因为埋了太多红军烈士,村民自发改了名。山上的红军墓、战壕遗址,还有那座纪念碑,都在诉说着1934年12月那场惨烈的阻击战。
(一)战前背景:红34师的“敢死队”使命
1934年,红军长征过湘江,形势万分危急。红34师是红五军团所属、红军长征的后卫师,师长陈树湘,全师4300多人,大多是福建龙岩的子弟兵,被称为“保卫中央红军的最后一道屏障”。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在湘江以东阻击追兵,掩护主力渡江,说白了,就是“断后”,这在军事上往往意味着九死一生。
当红34师打到文塘村时,已经连续作战多日,粮弹耗尽,战士们个个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但他们不知道,桂系部队早已在文塘新圩自然村一带设下埋伏,第43师、44师的兵力是红34师的数倍,还配备了重武器,就等着红34师钻“口袋”。
(二)血战经过:反复拉锯,红土染血
12月的文塘,天寒地冻,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战斗打响时,桂军的炮火像雨点一样砸向红军阵地,红34师的战士们依托战壕、土坡,用步枪、手榴弹顽强抵抗。有位老乡回忆,当时枪声、爆炸声震得窗户都颤,村里的狗叫得嗓子都哑了,胆大的村民趴在墙缝里看,只见红军战士一批批冲上去,又一批批倒下,红土都被血浸透了,踩上去黏脚。
![]()
最惨烈的是“千人坑”附近的争夺。桂军仗着人多枪多,一次次发起冲锋,红34师的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石头、木棍,有的战士抱着敌人滚下山坡,同归于尽。师政委程翠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战斗打了一天一夜,红34师在文塘地域反复争夺,最终只有1000多人突出重围,其余3000多名战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突出重围的战士进入海洋山前往灌阳新圩镇,翻越都庞岭进入道县,又遭遇敌人围攻,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他在担架上拉出肠子咬断,英勇牺牲。最后全师阵亡,没有一人投降,用生命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三)战后轶事:桐油中毒的悲剧,村民的无声守护
战斗结束后,文塘村成了“红色的村庄”。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走出家门,掩埋红军烈士的遗体,救治受伤的战士。有件事,村里的老人讲一次哭一次:战后有数名受伤的红军战士,因为口渴难耐,误把村民用来点灯的桐油当成水喝了,结果中毒身亡。
“那些娃子才十几岁,比我家孙儿还小,嘴唇干裂出血,看见罐子里有液体就往嘴里灌,哪知道是桐油啊……”老人抹着眼泪说,后来村民们把这些战士和其他烈士一起埋在水源山,为了不让烈士遗体被野兽糟蹋,还在坟上盖了茅草,每天偷偷去祭拜。
为了纪念这些烈士,村民们自发把水源山改名为“军山”,还流传着“军山的草,不割也青;军山的泉,不冻也甜”的说法,说这是烈士的忠魂在护佑着村子。直到今天,每逢清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上山祭拜,给烈士墓添土、献花。
![]()
三、纪念设施:从“千人坑”到纪念碑,英雄从未被遗忘
这些年,随着湘江战役历史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文塘村的红色纪念设施也逐渐完善。从最初的土坟,到如今的纪念碑、战壕遗址碑,每一处都承载着人们对英雄的敬意。
(一)文塘小学旁的纪念碑:见证会议与牺牲
文塘小学旁的纪念碑,是文塘战斗的重要见证。这里不仅是红军的战斗之地,还是当年红34师领导机构召开紧急会议的地方。碑上“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塘战斗遗址”几个大字,是用红色大理石刻成的,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旁边还有一块2006年5月25日立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碑”,这让文塘战斗遗址有了更重要的历史地位。去年,福建龙岩籍的红34师烈士子弟组团来凭吊,站在纪念碑前,他们抚摸着碑身,有的泣不成声,有的对着家乡的方向鞠躬——他们的先辈从龙岩出发,最后长眠在文塘,这跨越千里的祭拜,让人动容。
![]()
(二)红军墓与战壕遗址:刻在红土上的记忆
通往红军“千人坑”的地方,现在修起了一条步行道,方便人们前来凭吊。快到红军墓时,立着一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战壕遗址”碑,是2019年8月立的,碑旁还能看到当年红军挖的战壕遗迹,虽然已经被杂草覆盖,但深浅不一的土沟,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战斗的激烈。
红军墓前,有一块“湘江战役红军烈士墓葬保护点”的石碑,碑后面详细介绍了烈士墓的由来。墓冢很大,里面埋着数百名红军烈士,村民们说,每年雨季,墓上的草长得特别茂盛,就像烈士们的精神,永远鲜活。
有位烈士后人带来了先辈的照片,放在墓前祭拜,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军装,眼神坚定。他说:“爷爷当年离家时说,打完仗就回来,现在我带他‘回家’了,回到他用生命守护的地方。”这样的场景,在文塘村时常上演,英雄从未被遗忘,他们的故事,正在被一代代传承。
![]()
四、蒋氏家族与六合园:文塘的“文武双全”,老宅藏着岁月香
文塘村的传奇,不止于红色历史,还有蒋氏家族的人文故事。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塘村出过蒋焕熙、蒋伯衡等官员,他们的宅第“六合园”,是村里最显眼的古建筑,藏着文塘村的“文气”。
(一)蒋氏家族:从官员到乡绅,守护一方百姓
蒋氏是文塘村的大姓,从清朝初年开基以来,就重视教育,出了不少人才。蒋焕熙在清末曾任知县,为官清廉,回到家乡后,牵头修桥铺路,还创办了私塾,让村里的孩子免费上学。蒋伯衡则在民国时期任职,为人正直,经常调解乡邻纠纷,深受村民爱戴。
有趣的是,蒋氏家族虽然是“官宦之家”,却没有一点架子。当年红34师路过文塘时,蒋家还偷偷给红军送过粮食和药品。有位老人说,蒋伯衡当年把家里的粮仓打开,让红军战士装粮食,还让家人给受伤的战士包扎伤口,后来因为这事,还被桂系部队抓去盘问,差点丢了性命,但他从不后悔,说“红军是为百姓打仗的,该帮”。
(二)六合园:老宅的建筑密码,藏着当年的繁华
蒋氏家族的宅第“六合园”,是文塘村最有特色的古建筑。这宅子是硬山顶歇山样式,融合了桂北民居和官宅的特点,大门上方挂着“六合园”的牌匾,字体刚劲有力。“六合”取自“天地四方”之意,寓意家族兴旺、福寿安康。
走进园内,可见典型的天井结构,下雨时雨水顺着屋檐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寓意“聚财”。天井四周的墙壁上,还有保存完好的彩绘,画着“八仙过海”“松鹤延年”等图案,色彩虽有些暗淡,但笔法细腻,能看出当年的工艺精湛。
不过让人可惜的是,“六合园”现在面临着损毁风险,部分宅第已经分配给外姓居住,有些木构件开始腐朽,墙壁也出现了裂缝。好在北京建工古建研究院曾来考察登记,希望未来能有完整的保护规划,让这座老宅重新焕发生机。
![]()
五、文塘现状:红魂永驻,古村盼新生
如今的文塘村,红色与古色交织,英雄的故事与老宅的岁月并存。村里的老人,还能清晰地讲出当年红军战斗的细节;村里的孩子,能熟练地背诵红34师的英雄事迹;来这里的游客,都会带着鲜花上山祭拜,在纪念碑前鞠躬致敬。
但文塘村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除了“六合园”等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孩子较多。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正在逐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除了红色纪念设施的建设,还计划发展红色旅游,让英雄的故事带动古村发展,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有位村民说:“我们守着这片红土地,就是守着英雄的魂。现在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他们知道,当年有那么多年轻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把命丢在了这里。”
站在军山上,望着文塘村的袅袅炊烟,听着远处传来的孩子的笑声,我忽然明白:文塘村的魅力,不在于风景有多美,而在于它的“魂”——红34师的忠魂,蒋氏家族的善魂,还有文塘人代代相传的感恩之魂。
就像当地诗人写的:“文塘红土埋忠骨,军山青松伴魂宿。老宅犹记英雄事,初心代代永不负。”如果你下次去全州,一定要去文塘村看看:去军山给烈士献束花,去六合园摸摸老砖墙,去村口的塘边坐一坐,听听风里传来的英雄故事。
你会发现,这座看似普通的桂北小村,藏着最动人的忠诚,最深厚的感恩,还有最鲜活的历史——这,就是文塘村,一座让人心生敬畏的英雄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