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这一轮谈完,结果确实让很多看热闹的人有点懵。两边之前还搞得剑拔弩张,好像随时要掀桌子,可谈完之后非但没翻脸,居然还互相递了个台阶,各自下了。最有意思的是,谈判刚一结束,最先“变脸”的还不是一直紧跟着美国的日韩,也不是一贯左右横跳的欧盟,而是德国,转得那么快,连欧洲自己人都没反应过来。有人说德国这是突然“醒”了,也有人觉得,它是真“急”了。
![]()
表面上看,这次会谈的结果好像是皆大欢喜。中国这边确实拿到几样实在的东西:关税暂时不加了,有的还减了一点,之前卡得死死的某些制裁也稍微松了松。美国那边也不是白白让步,中国在稀土出口上开了个小口子,这就够他们喘口气了。说到底,两家都拿到一点想要的东西,面子上都过得去,心里也都清楚,现在还不是彻底撕破脸的时候。
但你千万别以为这就天下太平了。这背后的博弈,硬碰硬,一点都没少。中国这几年顶着全球加税的压力,硬是没让企业大规模外流,还把谈判的节奏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全世界都在跟风加关税,就中国稳得住,最后还把这股风给摁了下去,这就是实力。
![]()
美国那边看上去是“让步”,其实这步退得值。稀土这东西,一直是它的软肋;中国稍微松一点,华盛顿就能缓一大口气。现在两边都在调低对抗的调门,不是不想斗了,而是各自都需要稳一稳,攒点力气,下一轮再较量。
这个局面,对全世界那些看中美脸色吃饭的国家来说,可就意味深长了。一旦中美之间不那么针锋相对,那些忙着“选边站”的小兄弟就尴尬了,我到底该跟谁?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和韩国。前脚刚向美国表完忠心,一个承诺投3500亿,一个砸5500亿,还答应长期买美国的农产品和天然气。结果呢?美国自己先降温了,把这哥俩晾在一边,进退两难。欧盟也没好到哪去,好不容易把部分关税从25%砍到15%,可这点空间根本补不上他们之前的投入。说白了,中美在下大棋,别的不少国家,只是在陪跑。
过去几年,欧盟一直玩的是平衡术。一边跟着美国对中国打贸易牌,一边又想从中国这捞点实惠。尤其是德国法国这样的核心国家,总想着两头不得罪。可这回中美一握手,欧洲突然发现自己处境尴尬,以前还能拿“和美国站在一起”当借口,现在美国自己都不那么硬气了,你再拿这个说事,谁还买账?
![]()
德国总理朔尔茨最近放出话来,说“技术的未来不能让中美决定”,听起来挺硬气,其实背后是满满的无奈。说白了,中欧投资协定当初就是欧洲自己内部吵个不停给卡死的,有人想合作,有人怕风险,拖来拖去,机会就这么拖没了。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制造的基本盘越来越稳,美国也暂时收起了咄咄逼人的架势,欧洲反而被自己之前那套给困住了。电动车、储能、芯片……这些关键产业里,德国压力最大。能源贵、电价高、核电也拆得差不多了,企业根本没法和别人拼成本。AI、算力这些未来产业,哪个不是靠电堆出来的?成本压不下来,说什么都白搭。
更麻烦的是,美国还指望着欧洲替它分担压力,甚至有意无意地在削弱欧洲的制造业。德国人心里明白,再这么跟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去工业化”拖垮,到那时候,工厂没了,工人散了,技术也跟不上了,全都得靠进口。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
所以德国这次“变脸”,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被现实逼的。再不转向,产业链就真的要被掏空了。
德国现在做的,其实是一种自救。它不想再只当个在旁边指手画脚的“裁判”,它想自己下场当“选手”。有外媒注意到,德国政府已经在悄悄推动欧盟重新审视对华经济关系,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因为他们清楚,光讲意识形态养不活工厂,也保不住饭碗。
过去总把“价值观外交”挂在嘴边,开口闭口就是“制度”“理念”。可工厂和市场不认这套。德国的汽车、机床、传感器,技术确实顶尖,但要想把成本降下来、把迭代速度提上去,还是得到中国来跑场景、搞量产。没有中国市场托着,再好的技术也可能慢慢掉队。
这几年,德国的中小制造企业过得特别难受。能源价格下不来,订单不断往外流,企业主一肚子苦水。欧洲议会那帮人整天高喊“脱钩”,说起来轻松,真做起来,先倒下的肯定是自己。
所以德国这次的转向,本质上是一次向现实的回归,不是投降,也不是突然亲中,而是老老实实算经济账。能合作赚钱,企业能活下来,国家才有底气。这比什么口号都实在。
![]()
中美这次缓和,其实给了欧洲一个难得的“修复窗口”。关税稳住了,预期清晰了,全球产业链的风险也降了一些。德国要是真有魄力,就该趁这个机会坐下来,把合作清单摆到桌面上——新能源、自动化、绿色制造、人工智能,中欧之间能互补的地方太多了。
反过来,如果德国还是放不下身段,只讲政治正确,不敢动真格推进经济合作,那机会可能就真没了。世界不会停下来等谁,产业链更不会。
现在的局面,早就不是谁“赢麻了”、谁“认怂了”的问题,而是看谁能抓住这个节奏调整期,稳住自己的阵地。中美暂时“放缓对抗”,不是要做朋友,而是各自要先处理家里的问题,中国要稳制造,美国要稳金融,各有各的算盘。
而欧洲,特别是德国,现在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是继续做别人棋盘上的棋子,还是努力成为一个能独立落子的棋手?
![]()
中美这次握手,对欧洲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会。压力在于,它再也不能躲在美国的政策后面遮风挡雨;机会在于,它终于有机会重新参与规则的制定。但要想抓住这个机会,就得拿出真东西——技术合作、市场开放、产业协同,而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
这几年欧洲动不动就说要“去风险”,可它没意识到,最大的风险恰恰是自己的战略迟钝。德国这次转向,看似突然,其实是对过去迟钝的一次修正。它总算明白了:停在原地不动,才是最危险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