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将带着4只“太空小老鼠”,穿越大气层在夜色中降落于东风着陆场。
这个季节的东风着陆场,天气渐凉,尤其是入夜之后,是一天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加上光照条件不好,为迎接神舟二十号着陆,还专门优化了落点的灯光布置情况。甚至专门配置了三个无人机电源,作为主照明光源。
![]()
这就不得不提出广大网友们的一大困惑了,那就是明明白天可以在保障温度,保障光源充足的,为啥非得选择晚上着陆呢?白天着陆岂不是更安全,更方便吗?
我们先来说一下今天神舟二十号乘组的活动,再来解答这个困惑。
在中国空间站中,神舟二十号乘组指令长陈冬,将象征着空间站值守权的舱门钥匙,郑重交给了神舟二十一号指令长张陆手中。
![]()
陈冬说:“你们已经快速进入角色,适应了太空生活。现在,我把钥匙交给你们,希望你们守护好这座‘宇宙桃花源’。”张陆则回应:“请放心,我们一定接好这一棒!”
这场交接,不仅是任务的更替,更是中国航天人浪漫与责任的传承。随后,神舟二十号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正式进入返程倒计时。他们将于11月5日夜间,带着在太空中完成实验的“4鼠乘组”一起回家。
![]()
为何坚持夜间返回?不是不想换,而是换不了?
的确,夜间返回不但要面临保温问题,还要面临照明问题,可以说问题多多,那么是什么原因非得选夜间返回?就不能像很多网友建议的那样,把着陆时间延迟到白天?
事实上,飞船返回的时间,远不是“挑个钟点”那么简单。
神舟二十号飞船脱离空间站之后,需要调整轨道,然后在轨道运行,直到穿越大气层,着陆。这一系列动作每一步都需要精打细算。所以计算这个返回时间,是由轨道力学、空间站位置、着陆场条件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把决定的这个时间,称之为“窗口期”。
![]()
那就不能选一个白天的“窗口期”吗?
这里就得做一个选择了。如果非要选择白天,可能近期都不存在这样一个时间,也或者存在燃料消耗的增加,着陆精度难以控制,航天员安全受威胁等问题。所以,返回的时间选择,很考验人。
必须在所有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着陆时机,选择对宇航员最友好,最经济,安全把握最大的时间窗口。
![]()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白天着陆,晚上着陆的难度,不论是搜救难度,医疗保障,转场保护等,都比白天高的多。比如在晚上的戈壁滩中,目视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供参照,只能依赖红外热成像技术定位返回舱。晚上的低温,更会导致设备的性能下降,比如电量不持久,比如风大造成传输障碍等等,当然,还有宇航员和搜救人员的保温御寒问题。
不过,中国航天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神舟十四号和十八号,都是夜间返回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三次“夜归”。技术团队早已针对暗夜、低温等场景做好预案。正如一位航天工程师所说:“我们选的不是白天或黑夜,而是最科学、最安全的时刻。”

4只小鼠或做出科学牺牲。
随着航天员一同返回的,还有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带上天的“4鼠乘组”。这些小鼠在太空中经历了5-7天的微重力和辐射实验,科研人员将在返回后第一时间接它们“回家”,进行进一步研究甚至解剖。
尽管有人为它们取名、表达不舍,但这些小鼠的牺牲至关重要——它们帮助科学家获取了生命体在太空环境中的关键数据,为未来长期驻留太空、甚至载人登月提供支撑。
返回地球之后,3名航天员会经历约一个月的身体恢复期,之后再和大家见面,共同了解神舟二十号乘组背后的有趣故事。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成了自己的航天生涯,因为还有一个更加诱人的载人登月计划在推进,他们中很可能会有人称为中国第一批上月球的人。并且作为中国太空驻留时间最久的陈冬,网友们对他上太空是一致看好。当然,叶光富也是被网友猜想的登月人员。
在2026年进行的神舟二十二号任务重,将会有一名航天员,首次在轨驻留一年以上,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中国登月任务的“前置测试”。
正如网友所说:“人人都有机会,但答案要等揭晓那一刻。”
5日夜,让我们一起仰望,等待那颗从太空归来的“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