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不及写《资治通鉴》了,但闲聊一个今天读《资治通鉴》想到的观点,就是人口减少究竟可不可怕?
很多人对于现在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导致人口增长停滞感觉不妙,认为这对于国家和未来都不是好事,甚至忧心忡忡。
但是人口的持续增长就一定是好事吗?人口的下跌就是不好的事情吗?
![]()
其实很多人接受人口增长对国家才好的观点是来源于很多专家谈所谓人口红利和年龄结构中老龄化的问题。
如果从过去工业化需要大批农村廉价劳动力的观点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剩余劳动力越多,劳动力的成本就越低,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其雇佣成本就越低,所以企业产品的成本也越低,在外面就具有竞争优势,所以这就是我们过去的所谓人口红利。
但反过来看,这个观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劳动者的收入低对于国家是好事。如果是全部国有企业,企业利润全部用于全民福利,可以讲确实是好事。但是如果说压低劳动者收入是为了私营企业家在海外给儿女做信托,这对于做牛做马的劳动者可未必是好事。
而人口的老龄化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如果按照现在的社保制度现收现支制度来看的话,年轻人交社保才能保证老年人有钱可领。所以一旦年龄结构出了问题,社保一定会遇到挑战。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点,就是年轻人多就一定意味着能供给更多的老年人养老吗?如果年轻人很多,但很多没有工作需要国家救济呢?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力随着人口的增长不能增长呢?社会还要负担巨大的成本用于就业和失业呢?
所以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生产力和人均产出的问题。
为什么有这个感悟呢?是因为今天读到马周给李世民上奏疏,其中提到了贞观年间全国人口只有隋朝的十分之一,让我非常震惊。
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馀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向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夫昧爽丕显,后世犹怠,陛下少居民间,知民疾苦,尚复如此,况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后也。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馀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馀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在于今日为之,固不难也。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陛下宠遇诸王,颇有过厚者,万代之后,不可不深思也。且魏武帝爱陈思王,及文帝即位,囚禁诸王,但无缧绁耳。然则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县令,苟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端拱无为。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疏奏,上称善久之。谓侍臣曰:“刺史,朕当自选;县令,宜诏京官五品已上各举一人。”
这其实说明了隋末的全国混战非常残酷,全国十分之九的人口可能死在了战乱中或者逃亡了。
所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战乱对于老百姓太残酷了。
![]()
但是反过来看为什么有贞观之治呢?
其实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反而很容易有增量的产生,导致人均产出增高,老百姓就有幸福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昨天讲到李世民的府兵制改革就提到过,府兵制改革的基础是均田制,正因为全国人口大幅度减少,所以政府手里才有大量的土地,才可以搞均田分给老百姓,如果土地都是有主的,李世民拿什么去分?不分给老百姓土地,也就不会有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也就不会有税收的大幅度增长,老百姓也就不会把儿子派去当兵打仗。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隋末人口减少十分之九,恰恰是唐朝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而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个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当增长到一定程度,一定面临着人均生产资料的减少,这个时候人口的增长带来不了生产力的提升,土地产出的粮食是无法快速增长的,但如果人口快速增长,那结果一定是大部分老百姓日子会越过越差,造成如康乾这样饥饿的盛世。
所以历史上中国人口大增,一定会带来老百姓日子反而越过越难,因为背后是人均产出变少,人均的收益也变少了。所以各种矛盾就开始累计,最终累计到一定程度就是重新洗牌的过程。
当然工业革命爆发后,逻辑就有了一些变化,因为工业作为一种生产,可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才有了城市化的过程。而工业化导致生产力大幅度提升,最终人均财富增加,整个社会能承载的人口上限其实也就增加了。
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工业化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会不会再有大幅度的提升?而在自动化无人化成为趋势之后,工业生产会不会还需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需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工作将如何安排?
而如果人口的增长导致社会整体财富无法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那么势必就会造成人均财富的下降,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当然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增长建立在对外扩张上,最终我们成为全球工业产能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国外会不会联合抵制我们的扩张?我们遇到增长天花板该如何应对?而这对于人口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平衡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之所以现在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是因为你结婚和生孩子,无法像初唐这样,生了孩子就能得到土地,要知道土地是生产资料,是可以致富的,一个人几百亩土地,一个家庭上千亩土地,一亩地即使几百块一年的利润,一年从农业上的利润也能到几十万,在历史上分给你土地就是跟分给你金矿是一样的。
而目前为什么农村赚不到钱,根源就是农村人口还是太多了,人均不到一亩地,即使再精耕细作,一亩地一年一个人也就收入几千块,跟人均几百亩地,在用一些机械化生产得到的收益简直是没法比的。
所以很多人总是为东北的人口减少担心。其实十多年前我出差去黑龙江的时候,当地的职业学校就提到过根本招不上生,原因不是人少,而是但凡家里有几百亩地的种田大户,一年轻松几十万收入,根本看不上去当工人的收入。所以人均资源的提升才能致富。
所以从我的角度看来,根本不需要为现在人口的降低发愁,人口的增长还是降低其实是波动的,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说生了孩子就分田,一个人分几十亩上百亩田,如唐初那样,一定是老百姓拼命的生孩子,生了就是钱啊。但如果生了孩子即没有生产资料匹配,也没有股票分,还要啃老花光家庭积蓄,还不清楚未来孩子有没有工作要靠老人养,那么年轻人当然不生。
![]()
但这种情况也不会一成不变,当生了孩子有地分,有股票拿,有国家红利给予的时候,一定跟初唐一样,大家又拼命的生,从历史上看,从一个王朝灭亡之后,人口十室九空,到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背后的逻辑都是在此。
当生一个孩子给一百亩地,你看看一个家庭生七八个孩子是不是正常?那时你不让他生肯定都不可能。
不过说来说去也是闲聊,因为这个社会每个人的利益是不同的,所以有的人不愿意生,有的人拼命生背后都是背景不同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