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一个朋友,在请你吃饭之后,会在 Word 文档仔细记录你的忌口、食材偏好,也会根据你的作息时间回复你的微信,你会如何看待她呢?
美食作家 @田螺姑娘 就是这样做的。她喜欢办家宴,邀请朋友们来家里作客,她的 Word 文档收录了几十场家宴中每位朋友的食物喜好。我们开玩笑说,以后要请谁吃饭,需要去她的数据库查一查,看看朋友的忌口。
但更有趣的是,她会尝试做出挑战他们忌口的菜色。比如,她就曾经成功让两位从不吃鱼的东北朋友,吃到了惊叹的一道鱼。也是吃了才意识到,以前不爱吃海鲜,是因为家乡从来买不到新鲜的食材。
目前为止,田螺进行的这种挑战常常是成功的,她不但改变了很多朋友对食物的刻板印象,也让更多人在吃这件事情上更加主动。
坐在办公室听她分享这些故事,才后知后觉意识到,或许我们都被如今的美食环境折磨得太久。以至于,以为自己只能这样把外卖吃下去了。
「人们愿意躺在温水一般的预制化生活里过日子的一个原因是:这条路是显而易见最容易的,大家都这么做。食物是这样,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轨迹和目标也都是这样。」
我猜想,这大概也是田螺写新书《谁来决定吃什么》的其中一个原因。提醒我们,「其实我们可以不这样做的。」
这本书很好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提醒我们看清,社会中的「温水」到底是什么?
田螺现在的创作,也正在帮助大家在「吃」这件事上经历更少的挫败。比如,她为上班族写的食谱,会特意避开需要复杂处理的食材(比如内脏),也不会轻易推荐留学的学生去做「红烧鸡块」这样的菜,因为对方可能买不到好的鸡块。因她不希望任何一道菜做出来,会让他们的生活又多一个「挫败」,这样的时刻已经足够多了。
而且你想,如果我们能在一顿饭里减少一次挫败,那一年,我们就有 1095 次挫败的机会,是不是听起来也蛮乐观的。
那接下来,我们就从一个日常的「挫败」聊起,关于有些难吃的健康餐。欢迎点开我们的视频播客收看节目。
本期节目很长
如果你更倾向于收听音频
欢迎前往播客平台收听
也欢迎在小宇宙搜索播客「Blake有问题」
收听音频版本
而今天的文字
我们讲分享对谈中的三个细节
「不写内脏类的食谱」
我以前工作特别忙的时候,加班回到家,我还是会做饭,做完饭就想拍照。
有一次出锅的时候,厨房很小,我不小心撞到了手,做好的菜全都洒在地上。那时我崩溃大哭,今天满怀希望做出来的心血都撒掉了。
写食谱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那个场景,如果有人看着我的菜谱做出来了失败的菜,那就会和我一样,拥有一个挫败的夜晚。
特别是现在,大家做饭的频率越来越低,那挫败感可能就会被放大了。
所以很多食材,比如内脏类的菜,我不太敢发菜谱。因为内脏好不好差别很大,冷冻过的内脏会非常腥臊,还有一些内脏比如猪肚,肺,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清洗,对于没有在厨房劳作过太多的年轻人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清洗已经花了很多力气,最好还不好吃,那就是一个更大的打击了。
所以我的菜谱也会写得很详细,比如提到「适量」这个词的时候,300个人都会问适量到底是多少,那你把它细化成一茶匙,就会省心很多。
这可能是我当产品经理时遗留下来的习惯,和写需求文档的逻辑是一样的,要如何设计一个功能,模块要如何居中,都会写得特别详细。
![]()
「人们总喜欢好看的食物」
我们可能习惯了一种生活,就是超市里,灯光照射下,总有漂亮的食材,每一颗都很大很饱满的苹果又或者需要仔细端详很多遍的肉。但是其实,食物好不好吃,和它本来的样子是没有关系的,超市过滤掉了很多本来品质更好的水果进入到我们面前。
而食物本身真实的面貌,不一定是会被接受的。做午餐肉罐头的朋友苦笑着说:“虽然煮熟的猪肉就是白色的,但大家觉得新鲜的肉得是红的,所以色素和亚硝酸钠真的没法不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番茄越来越不好吃了,好吃的番茄可能很贵,因为运到我们的城市,它需要有一个很好很高效的运输。
于是,我形成了一个残酷的意识,如果我想要吃更好的东西,那我可能需要为它付出更高的代价,如果是便宜的,那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预制的成分。
北京很多餐厅,总是标价又高又难吃,商场里,32 块钱的凉瓜牛肉,一咬下去,总觉得是假假的肉。后来我才理解到,商场店的运营模式,食材成本和品控逻辑和街边小店是不一样的。
每个餐厅生存下去有它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可能它的执照就是开不了街边店,那往商场开,又要生存。那食材品质或者工艺就会有些屈服。
![]()
很多现状其实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比较能够做到,且我觉得很应该做到,就是我们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让自己去选一个比较舒服的餐厅。
「不爱吃的可以不吃」
我的菜谱里,有一个比较大的迭代思路,就是当我分辨出来所有的食物的口感,或者它的材质,或者它的搭配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时候,我的那个思路就会被打开。
比如很多人写菜谱,凉瓜牛肉,宫保鸡丁怎么去做这个菜。而我的逻辑是我希望牛肉是嫩的,我选什么样的部位,或者我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可以让它比较嫩且比较省事。然后这个处理方法可以在哪几种搭配里面呈现出来?我的菜谱就可以无穷无尽,就比如说我很喜欢吊龙这个部位,因为吊龙它涮也很好吃,炒也很好吃。
传统湘菜跟粤菜可能炒牛肉都会用里脊或者后腿,因为它非常的规整,它一切出来就是一大片,炒出来很美丽,然后它也比较瘦,比较嫩。但它的难点在于它会需要抓一点浆,就是抓一点淀粉浆,让它不容易炒老。
而吊龙可以生炒,那它的麻烦一点的地方就可能是它切起来比里脊要难,因为它长得没有那么的规整,要去掉一些肥油的部分,但如果切好了,怎么炒都好。所以如果我想吃牛肉,我是这样的逻辑,就是因为我很明确知道这个部位是我很喜欢的。
其实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很好,在我工作里,当我对食物的了解越深入,可能会慢慢发现更多自己喜欢的。
![]()
这些年,我会觉得自己好像比以前更笃定一点,就是在很明确我自己喜欢吃什么东西,以及喜欢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之后,变得完全不内耗。比如我如果觉得这个人他一开始打交道让我不是很舒服,我就说这个合作我们就不做,然后如果觉得非常不舒服,我会直接把他删掉。
点菜有时候也是,不去点自己不会喜欢的菜,或者很喜欢的菜,我会试着自己做,我有很多菜是这样做出来的,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我觉得很爽。
在书里,有一章是关于「不爱吃的可以不吃」,虽然它始终是一个关于食物的书,还是从食物的视角出发,但是其实你把它展开来讲,不爱吃的不要吃,不爱做的就不要做,不爱交往的人就不要交往,然后你就会回到舒服的状态里。
如果你喜欢田螺的表达
也推荐你们购买她的新书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