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 / Otto A Totland - Pinô
音频制作 / 楚雨庭
![]()
或许,⼈们都被“耐⼼”这个词误导了。我们以为它是种美德,是“等待”或“隐忍”。但在这⾸诗⾥,寻常事物的“耐⼼”,不是等待被使⽤,⽽是⼀种存在的完成。
⽐如,诗⼈发现,杯⼦的耐⼼,在于它的曲线、材质,它的全部存在,都在静静地说:“我已准备好承托。”
此处的“holds”很可爱。这⾸诗的动⼈之处,潜藏于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动词⾥。在英⽂的思维中,万物皆可⾃发“⾏动”,诗⼈的细腻,就在于⽤⼀种异乎寻常的感知⼒,捕捉到了物与⼈类共存时,那些微⼩的交互瞬间:
她感知到脚掌与地板之间的默契,这是⼀种低于视觉的、⾝体层⾯的熟知。她听见“⾹皂在皂碟中安静风⼲”的声⾳,那是⼀种完成职责后、对⾃⾝形态消逝的坦然。她看见⾐衫不再是物品,⽽是满怀敬意等待下⼀次亲密接触的侍者。这种细腻,让被速度掩盖的微观世界得以显现。
于是,楼梯耐⼼的重复,不再是疲惫,⽽成为忠诚。它不计数你上下多少次,只是每⼀次都在那⾥,⽤同样的倾斜度接住你的脚步。这种重复⾥有⼀种惊⼈的安宁。
最终,窗户的爱抵达了物性之爱的极致。它通过成为“空⽆”,容纳了整个世界的“万有”,通过⾃我虚⼰(kenosis),成为光和风景的通道。这是最深刻的给予,也是神性之爱最纯粹的隐喻:⼀种⽆私的、通道式的爱。
所以,寻常事物的耐⼼/爱意,是⼀种“物性的慈悲”。它们以绝对的确定性,存在于它们的本质之中。椅⼦就是“站⽴”,地板就是“承纳”,⽑⼱就是“吸吮”。它们从不失职,从不缺席。
理解了这⼀点,我们看待世界的⽬光会彻底改变。
我们每⼀次将⼿搭在门把上,感受到的不仅是冰冷的⾦属,更是⼀个“为开启⽽存在”的意志在回应我们。我们每⼀次将⾝体陷进沙发,得到的不仅是⼀处凹陷,更是“为拥抱疲倦⽽存在”的承诺在兑现。
⽽某个冬夜,当你带着⼀⾝寒⽓从外⾯回家,热⽔淋在背上,升起⼀⽚⽩雾,你拿起⼀块⽑⼱擦拭⽪肤,那⼀刻,你不是在使⽤它,⽽是它在⽤全部耐⼼,啜饮你的疲惫。它贪婪地、⼏乎是⽆声地吸⾛了所有湿冷,把⼲燥的温暖还给你。
这不是拟⼈化的浪漫想象,⽽是⼀种深刻的认知转向:我们并⾮活在⼀个冷漠的物理世界⾥,事实上,我们活在⼀个由⽆数微⼩、坚定且善意的“存在承诺”所⽀撑的⽣态中。
它们⽤沉默的、不变的“在”,爱着我们喧闹的、易变的⽣命,由此构成了我们⽣活最底层的安全感。
诗⼈在物的⾝上辨认出了这种主动的、充满耐性的爱。当她将⽬光从⼈性的幽暗莫测,转向了器物静默的辉光,就为我们这个过于关注⾃我和⼈际关系⽽疲惫不堪的时代,提供了⼀种崭新的慰藉。
这⾸诗被收录在《DBT情绪调节⼿册》中,作者帕特·施耐德(1934—2020)是⼀位美国诗⼈和公益写作坊导师。她出⾝于贫民窟的孤⼉院,后将其⼀⽣献给写作和写作教学,尤其致⼒于帮助弱势群体。“写出痛苦是疗愈的开始”,她将写作视为⼼灵的修⾏:“当我开始写作,当我专注于内在的精神意识,我开放⾃⼰,等待。”
在这种敞开中,施耐德读懂了物的语⾔,从⽽彻底把物呈现了出来。这种彻底性,来⾃观察的强烈,“如此强烈,以致⽇常习惯的⾯纱脱落,我们觉得过于普通因⽽未加注意的事物奇迹般显露出来。”(⽶沃什)
所谓诗意,就是⼀种发现。所以好诗,就是拥有“视⼒”的诗。“当⼀⾸好诗睁开眼睛,我们会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搅动,在颤抖,在游向这个世界”(简·赫斯菲尔德)。
当我们也终于学会“睁开眼睛”,世上⼀切寻常事物都会被刷新,⽣活也就不再是使⽤物件,⽽是与⽆数沉默的伙伴共存。
它们从不对我们说话,却以最质朴的⽅式爱着我们。⽽只有觉醒的、⾃由且⼴阔的⼼灵,才能读懂这隐藏的语⾔。这何尝不是⼀种秘密的幸福。
![]()
荐诗 / 张若轩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毕业
暂居美国,教书,写作,偶有诗译
加郑艳琼姐姐,带你入读睡群搜诗 / 聊天 / 扩列
第4622夜
守夜人 / 小范哥
诗作及本平台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
投稿请发表在诗歌维基poemwiki
广告&商务 微信:zhengyq(注明商务合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