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行者马生」
在此相逢,是尝试改变的明证
让我们并肩同行,去努力过好这一生
全文共3140字,读完约需 6 分钟。
最近小壮收到一份来自体育课的家庭作业——跳绳1分钟跳80个。
这任务算重吗?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80个连良好都达不到,只能算及格。
![]()
但以小壮现在的能力,我亲自数出的1分钟的记录——12个来看,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时间紧、任务重,坚信着“努力的汗水不会辜负你”,开启了陪小壮的跳绳专项训练。
放学后,不顾天黑和寒风;周末里,远离动画和玩具,大人的辛苦姑且不提,孩子能坚持下来也不容易。
但问题是,时间上去了,成绩还在原地踏步。
自己一边忙着投入,一边又感到疲惫、挫败;一边希望孩子进步,一边觉得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
直到小壮妈妈接手了这项挑战,事情才逐渐有了起色,跳绳的次数肉眼可见离目标越来越近。
我很好奇,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大力气都没成功的项目,到了夫人手上就起死回生了。
夫人一番话让我在黑暗中被一束光照亮——原来真正的问题不在“努力的多少”,而在努力的方向是否精准。
她找到了小壮跳绳存在的问题是节奏感不对,手脚合不上拍,于是针对性做了训练,水到渠成。
其实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在养育中像是在黑暗里拼命用力。
但如果没照亮前进的方向,用再大的力气也到不了目的地。
成长,从来不是“越努力越好”,而是“越精准越有效”。
01 “用力不准”,最消耗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在面对困境时,会有一种“焦虑型补偿”机制:
当结果不如预期,我们往往会本能地——加大控制。
比如:
孩子拖拉,我们开始盯着 ta 写作业;
孩子分心,我们立刻减少娱乐、加作业;
孩子顶嘴,我们更快更严厉地 “ 立规矩 ” 。
这看似是“在解决问题”,但实质上,是焦虑在驱动“无差别用力”。
就像修表,如果你不知道卡在哪儿,盲目拧螺丝,只会越修越坏。
教育也是如此——用力不准,会掩盖问题本身。
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一个重要观点:
人们倾向于用“更多努力”弥补“方向错误”,却忽略了真正有效的改变来自“认知精准”。
换句话说,成长的关键,不在“你多忙”,而在“你是否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如果说初当家长,还分不清那些努力是有效努力,不懂“用力不准”的陷阱;
那么作为过来人,回想上学时的种种,大概很容易看穿那些,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做的“无用功”:
比如精致如艺术品般赏心悦目的笔记;
比如工整像印刷品般以题目为主的“错题本”;
比如庞杂但大量同质化只能浅尝辄止的教辅书……
所谓“假努力”,往往都离不开重复和低效的;
而真努力,是经过思考后有的放矢、高效的努力。
真努力,不是要刷很多的题,反复做多少遍;而是精准地、针对性地训练,然后主动地思考和总结。
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2精准的教育,在正确的层级发力
在家庭教育里,很多家长之所以感到“越努力越疲惫”,是因为——ta们把力气都花在了最表面的层上。
把教育比作一棵树:叶子是孩子的行为,枝干是家长的认知,根是关系与情绪。
很多父母看到的是“叶子黄了”,于是忙着“喷药”“浇水”,却忽略了根是否已经缺乏养分。
教育的用力,也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行为层:盯结果,治标不治本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最常见的误区是——“大力出奇迹”,以为结果的不够理想,单纯是投入不足导致的。
进而认为只要多教、多管、多陪,就能解决问题。
我们看到孩子作业拖拉,就督促ta快点写;
看到孩子情绪低落,就安慰ta“没事,开心点”;
看到孩子成绩下滑,就加码补课。
这种直觉反应,看似负责,实则低效。
家长的出发点当然没错,但这个层面,我们只针对可见问题发力,却忽略了背后的根源。
比如,孩子作业拖拉,可能不是懒惰,而是注意力分散,源于睡眠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情绪低落,或许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学校社交压力积累的信号。
如果只是泛泛地说“加油”,或一味增加练习量,孩子会觉得被“管”得喘不过气,家长也会在无效循环中消耗精力。
结果呢?问题反复,关系疏离,白白浪费了精力和时间。
【第二层】认知层:看懂原因,调整策略
认知层的家长,开始从“结果控制”转向“原因理解”。
ta们不急着训、也不盯死任务,而是先问一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比如:
拖拉,可能是怕做不好;
顶嘴,可能是渴望被理解;
不学习,可能是还没找到成就感。
ta们开始从“对抗”走向“探究”,从“命令”走向“沟通”。
这层发力的家长,会用更科学的方式看待孩子——
ta们会思考注意力的发展规律、动机的形成机制、情绪与行为的对应关系。
ta们明白,孩子不是故意惹人烦,而是有自己的逻辑。
比如,当你意识到孩子不是懒,而是焦虑。
你就不会再用“再拖就完了”去催促ta,而会用“我们先分成小块做一部分”去帮助孩子重建信心。
这层用力的关键词是:理解与策略,它让教育开始变得“对路”。
【第三层】关系层:在信任中重新赋能
如果说行为层是“做”,认知层是“看懂”,那关系层,就是“让爱重新流动”。
教育心理学有个重要观点:孩子的成长,最深层的动力不是“被要求”,而是“被看见”。
当孩子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ta的大脑会释放催产素,这种“安全激素”能显著提升合作意愿与自我调节力。
也就是说,关系的安全感,是一切教育的底盘。
在这一层发力的家长,不急着纠正,而是先修复连接。
ta们懂得,当关系被点亮,教育的语言才有分量。
例如:
当孩子失控时,不是“你怎么又这样!”,而是“你是不是很难受?”
当孩子退缩时,不是“你得勇敢一点!”,而是“我知道你怕,但我在这儿。”
当孩子争辩时,不是“你别顶嘴!”,而是“我听懂你的想法了,我们再来看看能不能更好。”
关系层的发力,看起来“慢”,但却是最深、最长效的。
因为它不是在“改变孩子”,而是在“激活ta”。当孩子信任你,ta才愿意被你影响;当ta感受到连接,ta才有力量去自我调整。
03 “精准成长”的4步法
要想从“忙碌无效”走向“高效成长”,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四步:
① 停 → 从情绪撤离,先不急着做
每当你想立刻“出手干预”,先问自己一句:“我现在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缓解焦虑?”
先让自己从情绪位面退出来,才能看清全局。
② 看 → 找问题的真正起点
用“冰山模型”思维看问题:
表层:孩子不听话、成绩下降;
中层:学习焦虑、能力缺乏;
底层:安全感、关系紧张、过高期待;
精准教育,从看清“底层冰块”开始。
③ 调 → 调整发力点
如果问题出在能力,就给方法;如果出在关系,就先修复;如果出在情绪,就先陪伴。
不要用“学习上的用力”,解决“情感上的卡点”。
④ 稳 → 小步验证,持续微调
精准不意味着一击必中,而是不断试错、快速修正。
观察孩子的反馈,小范围尝试新方法——比如换一个沟通语气、调整作息节奏、设置小目标。
成长的高效,本质是“复盘力”。
当家长开始“精准”起来,很多事会变得轻。
孩子做错事时,你不急着训,而是先观察“ta为什么会这样”;
学习出现波动时,你不会立刻焦虑,而是想办法“帮ta恢复节奏”;
亲子冲突时,你懂得退一步,用一次共情重启沟通。
这些微小的“精准动作”,会在无形中让家庭关系变得柔软、有效、有方向。
心理学上有个美丽的词——效能感。
它指的是: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真正在起作用。
而这种感觉,正是成长最深的底气。
教育中的“努力”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对;不是拼命推孩子向前,而是精准把握ta成长的节奏。
真正的成长,是越来越少的无效挣扎,和越来越多的精准发力。
努力的方向不对,再大的力气也只是白费;方向对了,每一步都算数。
当家长学会在理解中修正方向,孩子,终将在人生路上,稳稳前行。
感谢与「行者马生」的遇见
育儿即是修炼,大道理别只顾看,也要记得去实践
【点赞】【转发】【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态度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