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一直喜欢画画,但对画功钻研得不深,很多时候都画得潦潦草草,问她原因,她说:“我只拿画画当爱好,并不想走专业路线。”这个我也认可。
暑假期间她坚持要报一个“绘画考级集训班”,说想要考级速写,我虽觉得意义不大,但依然同意,只告诉她:“既然想考,那就认真对待。”
但她平时也没怎么认真练习。昨天临近考级了,她对我说:“我很长时间都没练速写,这次考级可能过不了。如果考不过的话,我想明年再重考一次,或者换成考漫画吧~”
我心里犹豫了一下:虽然考不考级,考哪个级都不重要,但是,就这样痛快答应孩子,也有些不妥。
我转头给闺女讲了一个“故事”,是前不久从一位亲戚那里听来的真人真事。故事的主人翁就叫李厂长吧。
李厂长是广州的一个工厂主,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吃了很多苦,也有了不错的经济基础。李厂长有一个儿子,他不想让儿子重走自己的老路。
李厂长希望儿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能走更高端的事业路线。
李公子从小就读于高端国际学校,也体验了各种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爱好。
李公子表示长大后想走艺术路线,李厂长也大力支持,花不少钱送儿子进了国外的艺术院校。
大学毕业后,李公子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李厂长觉得也无所谓,毕竟家里也不差那份工资。
然后李公子决定创业,开了家跟艺术摄影有关的公司。公司经营不到一年,烧掉两百万启动资金。李公子关掉公司,说发现自己其实不适合搞艺术,更应该去学学工商管理,将来可以接班老爹的事业。
李厂长非常开心也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又出资让儿子读了个工商管理硕士。
去年李公子毕业了,进到家族企业上班,赶上经济形势不好,工厂效益不断下滑,李公子顶不住压力,又选择了撤退。
现在李公子已移居国外躺平。而年愈半百的李厂长,还在国内苦苦打拼,为儿子的躺平生活买单。
李公子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依然一事无成,不能怪父母托举不够。相反,正是这对父母不断给儿子兜底,导致李公子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因为他永远都有退路。

李公子的命运,其实也是某一部分成长环境优渥的“二代”们的缩影。这些孩子从小选择就很多、退路也很多,结果导致每一条路都走不了几步,最终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有时候,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得有一点破釜沉舟的勇气,不能还没开始就想到退路。”讲完前面的故事,我对闺女如此告诫。
闺女也表示认同,她说:“好的,我这回一定要考过,我下午就去认真练习”。她果真就专注地练习了一下午的速写。
仔细想来,无论是教育,还是人生很多事,最重要的还是把握“平衡”。
极度匮乏,和过度满足,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从孩子的人生选择来看,没有退路,或退路太多,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再落到微观处,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会不断犯错,有些错误可以弥补和挽救,而有些错误,代价过大,很难回头。那么父母内心究竟该怎么设定“容错率”呢?
大概有两条准则:
一是考虑孩子的年龄。年龄越小,容错率越高;年龄越大,容错率越小。
10岁可以是第一条界线,10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给他们更高的容错率;10-18岁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容错率要收紧,孩子犯了错,至少要让他们自己承担一半的责任;
18岁以后,原则上,孩子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如果父母坚持要替已经成年的孩子担责,那么这个责任可能会非常沉重。
二是考虑孩子的性情。性情越敏感,容错率越高;性情越钝感,容错率越小。
一个敏感脆弱,特别患得患失的孩子,在面临重要考试和比赛的时候,家长可以安慰:“别担心,输赢都没关系。”
相反,面对一个荣辱感不强,性情钝感的孩子,家长则可以给他们更多鞭笞。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性情、年龄差异很大,就特别要注意:所谓一碗水端平,不是指用完全相同的准则去要求两个孩子,更多时候,父母还需要做到“补不足,损有益。”
作者简介
华川(川妈),著有《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游戏,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婚姻关系的七道考题》。当当网、淘宝网等平台均有售.个人微信,chuanma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