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黎兜兜
文 | 薇刊编辑部·兔兔
来源 | VIKAN薇(ID:kawa01)
在湖南长沙的一条街道上,一位老人不慎摔倒,无法起身。
在接下来的三十三分钟里,四十九名路人经过他的身旁。
他们或驻足张望,或匆匆一瞥,或绕道而行,却始终没有一人上前将他扶起。
最终,老人因救治不及时不幸离世。
这起事件本身已是一出令人心痛的悲剧,而随后的事态发展更是将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悲痛欲绝的家属在调取监控后,一纸诉状将那四十九名路人全部告上法庭,要求每人承担十四万元的赔偿。
这一举动,瞬间激起了全社会关于道德、法律与人性的激烈辩论。
![]()
公民的义务边界究竟在哪里?
根据我国法律,见义勇为和做好事是受到鼓励的道德行为。但一般而言,并没有一条法律强制规定普通公民必须对陌生人实施积极的救助。
因为法律所惩罚的,有着极其严格的前提,比如当事人负有法定的、职业要求的或先前行为引发的救助义务。
而在此案中,监控下四十九名路人与摔倒老人之间,在此之前并不存在这样的特殊关系。
这起事件及其后续发展,残酷地揭开了当下社会一道深深的伤疤——“扶老恐惧症”。
![]()
“扶老恐惧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多年来一系列“好心反被讹”的负面案例。
许多人在伸出援手前便会本能地去权衡风险。
这种“不敢扶”的心理,它虽然冰冷,却有其可悲的成因。
路人们的犹豫和沉默,并非全然是人性冷漠的体现,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保。
真正让我们反思的,是如何重建一种能让善良畅通无阻、让善意得到保障的社会环境。
最终,法院的判决驳回了家属的全部诉讼请求。
这起事件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沉重而又必须直面的思考。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信任的脆弱。
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关键在于修复这面破裂的信任之镜。
这需要多方努力:
①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②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让讹诈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③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内心深处进行一番自省,在批判他人“冷漠”的同时,反躬自问,当自己身处其境时,能否冲破顾虑,选择善良。
法律的判决为事件画上了句号,但关于如何让下一个摔倒的老人能被毫不犹豫地扶起,这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考卷,远未到交卷之时。
作者:薇刊编辑 部·兔兔,文章 首发于公众 号:VIKAN薇刊(ID:kawa01)。薇刊,让千万人看见美好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