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
停云艺脉——
文徵明家族书画作品展
The Tingyun Legacy of Artistic Lineage: Exhibition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ies by the Wen Zhengming’s Family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11日—2026年2月22日
展览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1号展厅
主办单位: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
明代中期,生于苏州(古称吴门)、活跃于江南地区的文徵明(1470—1559),以其卓越的绘画和书法成就,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成为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还被公认为明代小楷创作的巅峰人物。
史载文徵明早岁不慧,但因勤勉过人,中年得以脱胎换骨,加之其家族的声望及社交网络,为其成长与成名提供了优越条件。在历经多年的创作实践之后,文徵明确立了自身吴门“盟主”的地位。
文徵明的艺术追随者众多,其中既有门生,也有子孙后代。他们接过文徵明的衣钵并有所发展,由此形成吴门画派的支流——停云派(因文徵明号停云生而得名,又称文派),影响明代中后期画坛六十馀年。而文徵明艺术谱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托于家族传承才得以实现。自文徵明起,文氏家族前后数代活跃于书画界。文徵明的子侄辈多为停云派的核心成员,在继承家法的基础上又各具风格和造诣,从而奠定了文氏家族在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为了展示文氏家族在艺术面貌、风格传承、技法演进等方面的多维图景,反映岭南对江南书画的欣赏与递藏,我院与广东省博物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本次展览。展览共分为“风流千载”“林泉之胜”“意中乐事”“春风常在”“燕坐咏歌”五个部分,系统地呈现文氏家族十位成员文徵明、文彭、文嘉、文伯仁、文震孟、文从简、文震亨、文俶、文果(超揆)、文点的艺术成就。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观众能够客观认知文氏家族在明清绘画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家族谱系在文化传承中的历史意义。
![]()
文徵明二十岁时拜沈周为师学习绘画,艺术理念深受其影响,除了遍临前贤之作,还注重对前代书画名作的搜集与整理。文徵明及其子文彭、文嘉共同致力于晋唐书法名迹及当代名家作品的搜集。从六十八岁起,文徵明还主持整理、刊刻《停云馆帖》,这项漫长的工程成为文氏家族不朽的文化事业。
在书画创作上,文氏家族成员也乐于对古代名作进行艺术演绎,以此表达对经典致敬之意。其演绎形式多样,如既有对《兰亭序》等的意临,也有对《洛神赋》《千字文》等的抄录,还有以绘画的形式来再现《醉翁亭记》《赤壁赋》等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景象。这不单是对流传千古的经典进行独具匠心的诠释,更是一种不乏内在体验的再创作,体现出艺术经典旺盛的生命力与丰富的可表现性。
文徵明 楷书周兴嗣千字文
1535年作 纸本
24cm×160.2cm
容庚先生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文震孟 行草书曹植洛神赋
1613年作 纸本
27.8cm×262.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文徵明绘画以山水闻名。在业师沈周的言传身教之下,文徵明广取前贤,上至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下至元代赵孟頫及“元四家”,集各家之大成。其作品既有细谨秀润、绵密婉约之态,又具简洁高古、苍劲豪迈之气,后世将这两种风格分别归纳为“细文”与“粗文”。在用色方面,其山水可分为水墨画及设色画。其青绿山水师法赵孟頫等,发展出小青绿和重青绿两种形式。
文氏家族浸润于江南闲适生活中,将纪游、园林、品茗等日常场景化为创作题材。文徵明的纪游图往往以吴地山水实景为主题,展现淡泊高雅的文人情趣。在寄情山水的同时,还善于以主观意识对客观景象加以诠释。晚年作品形成狭长窄幅的构图特色,通过景致的层层叠加与繁复铺陈,构建出辨识度较高的艺术语言,极富代表性。其山水画为文派画家不断仿效,蔚然成风。
文徵明 晚来急雨图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设色
343cm×99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文伯仁 秋山隐居图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设色
141cm×3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文徵明在明代中期画坛享有盛誉,吸引众多士人、画家围绕其左右,从而在嘉靖年间成为艺林领袖,推动吴门画派发展壮大。嘉靖六年(1527)归乡后,陈道复、陆师道、王穀祥、周天球等文人皆奉其为师,加上文彭、文嘉二子,形成以文徵明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他们常聚而论艺,以书画为乐。
本单元以此为视角,通过梳理文徵明的交游脉络,解析其画作受众、雅集成员等信息,为探究其书画创作意图奠定了基础。从文徵明随恩师吴宽出游所作《摹黄公望溪阁闲居图》、为老友徐默川创作的《金阊名园图》,到记录雅集场景的《东庄聚会图》等作品,可见文氏艺术与人际交往紧密相连。文人之间的酬唱往来,不仅为文氏家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更在客观上促进了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文伯仁 枫江渔艇图(局部)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设色
74cm×29.2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
文点 野水烟峦图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水墨
192.7cm×96.5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
文徵明绘画素养全面,除致力最深的山水画外,其花鸟画虽存世数量不多,但亦不乏精品。文徵明的花鸟画于自然流露间见匠心,秉持以主观意趣融摄客观物象的艺术理念,在沿用传统勾勒晕染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合水墨写意与没骨画法,强调书法用笔,借笔墨特性传递审美意涵,以诗书画一体的形式,彰显理性谨严又含蓄深邃的文人意趣。
在文氏家族中,以花鸟画著称者首推文徵明玄孙女文俶。她在世时即以精于花鸟享有盛誉,身后更被清代文人称为吴中三百年来闺秀丹青之冠。文俶花鸟画笔法细腻,设色雅致,既承袭文氏清逸秀润的家族风格,又融入博物学趣味,展现晚明“尚奇”的城市文化特质,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
文嘉 虞山古桧图
1554年作 纸本水墨
64cm×30.5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
文俶 花蝶图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设色
16.2cm×46.5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
文俶 花石图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设色
16.3cm×51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
文徵明早年师从李应祯研习书法,也受沈周影响,精勤不辍,终成一代大家。他楷行兼擅,尤以小楷独步一时,时人称其“小楷名动海内”,代表了明代小楷的巅峰。他不仅书画双绝,还兼具深厚的文学素养。他喜作诗,践行“以诗言志”的传统,存世诗作达一千二百余首。正德七年(1512),其诗文集《甫田集》正式刊行,奠定了他在士林的文学地位。
文徵明行书有两种面貌,一学王羲之与释智永,一拟黄庭坚;小楷取法赵孟頫。其书法常以自作诗为文辞内容,可谓诗书合璧,既是视觉艺术作品,又是古代文学实物史料。文徵明之子文彭与文嘉、曾孙文震孟与文震亨均以书法名世,在继承家法的基础上均有出新。诗歌作为文氏家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书法共同构成一种密切相关的艺术复合体。
![]()
文徵明 行草书题跋
1546年作 纸本
32.8cm×81.8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
文徵明 行草书游西山诗三首
1552年作 纸本
17cm×50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
文嘉 行书七言诗
1571年作 纸本
137cm×54.5cm
容庚先生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
更多参观攻略请戳↓
奔赴艺博院的新理由:地铁直达!游览全指引
(温馨提示:展厅温度较低,
各位观众可多准备一件薄外套哦!)
![]()
来源: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