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的藩王制度在历朝历代也是独树一帜,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嗣供卫天下,所以大封藩王,虽然藩王远不如汉初藩王那般如同国中之国,但也有不小的兵权和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之后随着天下局势安稳,藩王已经有尾大不掉之势,朱元璋虽然有心削藩,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削了藩王,天下要地,尤其是边境,又派谁守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很明显年老的朱元璋已经没有那个精力去解决,而且也不忍心对儿子下手,因此只是对藩王进行了一定限制。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代,则是开始全面削藩,而且相当霸道,如同废藩、杀藩一般,并且没有先难后易,使得燕王朱棣造反,开始了4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允炆被推下皇位,朱棣成为皇帝。
朱棣登基以后,就聪明很多了,他采取的是隐性削藩,看似没有改变藩王制度,但是削去了藩王的三护卫兵权,只保留了藩王的经济特权。
![]()
并且迁都北京,以天子守边外加总兵镇守制度辅佐,来彻底取代藩王守边和镇守天下要地的模式,自此藩王成为只享受经济特权而不用出力的特殊阶级,而随着时间推移,藩王越来越多,最终给明朝造成庞大的经济负担,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又或者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如果朱棣彻底削藩,那么藩王之后不会给明朝造成庞大的经济负担,那明朝肯定会延续更长时间,大概率276年的明朝会超越289年的唐朝,成为单一王朝中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甚至打破大一统王朝不过300年的魔咒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拥有经济特权的明朝藩王因为长期被圈养,固然对皇权构不成威胁,但也因为这种安逸太过的环境而难以涌现人才。
因此明朝灭亡以后,南明四帝一监国等明朝藩王表现真是一言难尽,也就是一个隆武帝算是说得过去,其他藩王多是无能力无远见,甚至可以说是烂泥扶不上墙,根本不像西汉灭亡以后,有宗室刘秀力挽狂澜,再造大汉,甚至连刘备那样三分天下的人物都出现不了。
![]()
所以朱棣的削藩看似聪明,实则不过是小聪明,问题解决不彻底,最终还是贻害无穷。
当然朱棣之所以削藩不彻底,除却他自身的原因之外,建文帝朱允炆“珠玉在前”是个关键原因。
我们来看看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先后废周王、齐王、代王、岷王为庶人,或是禁锢或是流放,并且逼得湘王自焚。
都说建文帝朱允炆儒雅,其实他对藩王叔叔们还是挺狠辣的,如果他削藩成功了,那不用多说,肯定是彻彻底底将这个问题解决了,明朝之后就是“轻装上阵”的发展,但是他并没有,反而将整个藩王集团给得罪,这是他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等到朱棣造反成功以后,有着建文帝朱允炆的前车之鉴,虽然他不至于害怕因为削藩,再有藩王推翻他,但他也不能再成为下一个狠辣的建文帝朱允炆,毕竟他就是以朱允炆迫害者的身份起兵造反的,不能成功了继续如出一撇的削藩,甚至采取柔和一些的方式全面削藩也很难。
![]()
尤其是朱棣是造反登基,哪怕他是太祖高皇帝的第四子,但他以藩王成为皇帝的合法性依旧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像方孝孺的宁死不屈就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面对这个致命问题,他只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势力,而获得藩王集团的认可和支持,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合法性不足的问题,才能彻底坐稳皇位,朱棣不至于看不出来不彻底削藩的后果,但他受限于自己的尴尬位置,只能是妥协式解决,因此最终只是隐性削藩,造就了畸形的明朝藩王制度。
可以说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造成的最恶劣影响,本来身为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位皇帝,他是最有可能纠正开国皇帝制度上的问题,最有可能解决藩王问题的,本来有更好更适合的方法,结果他偏偏不用,而且搞砸了,使得问题复杂化了,削藩失败以后带来了后患无穷的恶劣影响。
使得推翻他的朱棣没法彻底削藩,错过了解决藩王问题的关键窗口期,或者说没有他那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能是不伦不类的解决问题,最后是使得畸形的藩王制度如同附骨之疽一般,趴在大明帝国身上吸血,直到这个庞大帝国崩溃才结束吸血。
![]()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