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满身是伤还坚持训练,成功来之不易,大家都为她喝彩,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背后吃了多少苦。
当全红婵和王伟莹在第十五届全运会上夺得女子双人十米台金牌,观众看到的是她精准的“水花消失术”和明亮的笑容。
但她的教练何威仪在赛后透露,这位刚满18岁的跳水运动员其实是带着脚踝的旧伤完成比赛的,医学上称为“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伤病伴随关节积液。
普通人走路都会不适,而对需要从十米台跃下、靠脚踝承受冲击的跳水选手来说,每一次起跳和入水都是挑战。
为了参赛全红婵的团队调整了训练计划,陆上训练中减少对脚踝冲击大的动作,增加水中练习比例。
医疗团队使用高压氧舱促进组织修复,配合针灸缓解疼痛,康复过程从恢复关节活动度开始,逐步增强肌肉力量,最后才回到专项训练。
比赛当天的细节能看到周全的准备,热身时她重点活动脚踝,比赛中用肌贴固定伤处提供支撑,每个动作后及时冰敷控制炎症。
![]()
这些措施帮助她在决赛中与搭档默契配合,以235.86分锁定金牌,夺冠后全红婵没有多谈自己的伤势,而是感谢教练、队友和医疗团队的支持。
她的冷静表现展现了一名顶级运动员的专业态度,这枚金牌背后是持续的疼痛管理、科学的康复计划和整个团队的协作。
![]()
全红婵的例子也让更多人关注运动员健康与成绩间的平衡,如何在高强度训练中做好伤病预防,如何在竞技追求中保障长期健康,是运动员和体育系统持续面对的课题。
这则新闻一经发出,网友们纷纷心疼婵宝。
“这哪是比赛,简直是拼命!”
“看着领奖台上笑盈盈的姑娘,再想想何教练说的‘每天都疼得不得了’,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枚金牌的分量,比任何一块都重。”
“距腓前韧带损伤,普通人走路都费劲,她还要从10米台跳下来完成高难度动作,起跳时的冲击力是体重的数倍,每次入水对脚踝都是巨大考验,这已经不是靠技术,更是靠意志力在拼了。”
“请把运动员当人,而不是夺金机器。”
![]()
“我们总是看到运动员站上领奖台的光鲜,却容易忽略他们身上的肌贴和伤痛,希望团队能科学安排训练比赛,别让伤病影响她的职业生涯,全红婵还年轻,未来可期,健康才是根本。”
“每次看到这类新闻都心情复杂,既为夺冠高兴,又为她的身体担心,运动员的付出真的远超我们想象,应该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更长远的规划。”
![]()
“团队保障给力,但更佩服她的毅力。”
“从调整训练计划到赛前热身、肌贴固定、赛后冰敷,能看出团队真的很专业,但再好的保障,也要运动员本人扛得住疼痛才行。18岁的小姑娘有这种毅力,太难得了。”
![]()
“我去年脚踝扭伤,一个月下不了地,想想全红婵带着更严重的伤还要完成高难度跳水动作,这心理素质太强大了,难怪人家是世界冠军,这意志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拒绝‘天才论’,每个冠军都是汗水浇灌。”
![]()
“媒体别总强调‘天才’了,这容易让人忽略她的努力,哪有什么横空出世的天才,都是咬牙坚持的结果,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运动员背后的付出,而不是简单地归功于天赋。”
“说得对!用‘天才’这个词,反而轻描淡写了她的努力,这枚金牌是她用疼痛和坚持换来的,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运动员真实的一面。”
![]()
“她的成熟让人心疼,未来请好好保护她。”
“夺冠后先感谢团队,对自己的伤痛轻描淡写,18岁能这么沉稳懂事,反而更让人心疼,她这个年纪本该享受青春,却承担了这么多。”
![]()
“希望团队能做好伤病管理,不要急于求成,她的运动生涯还长,期待在更多国际赛场上看到她健康的身影,巴黎奥运会,我们等你!”
看完全红婵带伤夺冠的故事,你认为我们在为运动员喝彩的同时,还能做些什么来更好地支持和保护他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
信息来源:环球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