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下令加大核武器试验力度”的消息上周在社交媒体引爆舆论,让中断三十年的美国核爆试验话题重回公众视野。
作为1992年以来未再进行核爆炸试验的核大国,美国这一表态瞬间引发全球对冷战式核竞赛重现的担忧,各国舆论纷纷猜测其背后的战略意图。
就在争议发酵之际,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紧急出面澄清,强调此次测试并非核爆炸。
这场牵动全球神经的试验,究竟是常规技术升级还是核威慑升级的信号?
![]()
上周三,在韩国出席相关活动前几分钟,特朗普便在平台发文,明确下令五角大楼加大核武器试验力度。
随后面对记者追问时,他更是直言“其他国家都在进行试验,我们也应该跟进”,并提及美国自1992年起停止核爆炸试验的历史。
这番模糊且带有煽动性的表述,让外界立刻将其与“重启核爆试验”划上等号。
要知道自1996年《禁止核试验条约》达成以来,尽管条约未正式生效,但全球已形成不进行破坏性核弹试验的普遍共识,特朗普的表态无疑打破了这份脆弱的平衡。
![]()
特朗普模糊的表态背后,是美国中断三十年的核爆试验真的要卷土重来,还是另有隐情?
能源部长明确指出,此次测试属于“系统性非临界爆炸试验”,核心是验证核武器除核爆炸外的其他关键部件性能,确保核武库正常运作。
为打消公众疑虑,赖特特别解释,内华达州核试验场虽面积超罗德岛州,但民众绝不会看到核爆炸标志性的蘑菇云。
根据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的官方定义,非临界试验是在不达到核材料临界质量、不引发核链式反应的前提下开展的测试,主要用于评估核部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技术美国已长期秘密应用。
![]()
值得注意的是,赖特的澄清并非无的放矢,NNSA此前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美国每年都会开展数十次类似非核试验,此次引发争议的核心,实则是特朗普将常规测试提升至“国家战略表态”层面的刻意操作。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2023年发布的报告,美国正推进一项为期三十年、耗资1.7万亿美元的核弹头更新换代工程,涵盖W88 Alt 370潜射核弹头、B61-12战术核弹等多款新型核武器的研发与部署。
此次非临界试验,正是为这些新型核系统提供技术验证的关键环节。
从国际背景来看,美国的举动也带有明确的针对性:俄罗斯虽自1990年起未进行过确认的核爆炸试验,但近期成功测试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海神”水下鱼雷,前者具备无限续航能力,后者可跨太平洋打击目标。
![]()
朝鲜则在2017年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其核技术发展始终被美国视为“安全威胁”。
美国国防部202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曾明确提出,要“强化核威慑以应对大国竞争”,此次试验表态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地。
从国际法层面来看,美国的非临界试验并未违反《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核心精神。
该条约1996年开放签署,目前已有187国签署、178国批准,但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始终未完成批准程序,导致条约未能正式生效。
![]()
不过,条约确立的“反对核爆试验”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准则。联合国裁军事务厅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核爆炸试验次数从冷战时期的年均数十次,降至21世纪以来的个位数。
对于美国此次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表态,呼吁各国“坚守核裁军承诺,避免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俄罗斯外交部则回应称,若美国重启核爆试验,俄方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全球核威慑体系的平衡并未因此次事件被打破。美国的非临界试验本质上是核武库维护的常规操作,但其高调表态更多是战略威慑的政治手段。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指出,当前全球核安全的最大风险并非常规试验,而是“核技术扩散与误判风险”。
俄罗斯并未因美国此次表态调整核试验政策,朝鲜也未释放重启核试验的信号。相反,多国近期加速推动核裁军对话,联合国安理会本月将召开核不扩散专题会议,呼吁各国重启多边军控谈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