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张婶上周因为宅基地边界和邻居吵得不可开交,李伯借给亲戚5万块要不回来,王奶奶赡养问题闹得兄弟反目——这些场景在农村并不少见。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村矛盾纠纷调研报告显示,63%的农村纠纷集中在土地、借贷、赡养领域,超70%的当事人表示“不懂法”是矛盾激化的主因。法律意识淡薄像根刺,扎得邻里不和、家庭失和,更拖慢了乡村和谐发展的脚步。这时候,万村乐普法模块站了出来——它不是生硬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用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把法律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3类常见困惑法律意识淡薄咋就总惹事
村民们聚在一起聊普法,常皱着眉头问“我们也想好好学,但法律书太复杂,根本记不住啊”“村里办过几次讲座,听完还是不会处理自家事,白搭时间”“请律师成本高,请不起啊,这事儿该咋办”这些困惑背后,藏着三个关键问题内容不接地气、形式缺乏互动、资源触达困难。
![]()
4步解法万村乐模块让普法从“耳边风”变“管用手册”
第一步用“身边事”讲法律,告别照本宣科
村民不爱听“××法第×条”,但爱听“隔壁村老张家咋解决宅基地纠纷的”。万村乐普法模块把法律知识拆成100+个真实案例,比如“土地流转合同怎么看”对应模块里的“张大爷签合同避坑记”,用视频讲清“必须写清四至范围”“口头承诺不算数”等要点。测试显示,这种“案例+法条”形式的知识留存率比纯条文讲解高45%(来源万村乐2024年用户学习效果报告)。
第二步线上线下联动,普法融入日常
光看视频不够,还得能随时问、经常练。万村乐模块在村微信群里设了“法律小助手”,村民发消息问“借钱没打欠条能要回来吗”,5分钟内就有律师助理用土话回复“能收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一样能当证据。”线下则配合每月一次“普法茶话会”,用模块里的“问答题库”搞抢答,答对送肥皂、毛巾——某试点村数据显示,这种形式参与率从30%提到82%。
![]()
第三步跟踪反馈,确保学了能用上
怕学完就忘万村乐模块有“纠纷预警”功能。比如村民最近频繁咨询赡养问题,系统会自动给村支书发提醒“本月赡养类咨询量上升20%,建议下周普法侧重民法典家庭编。”还能统计每家的学习进度,对“借贷纠纷”模块学得不扎实的家庭,推送专项练习。使用该功能的村庄,同类纠纷重复发生率下降了38%(来源2024年万村乐客户案例集)。
第四步借力数字工具,降低普法成本
担心请不起律师、印不起手册万村乐数字乡村系统的“村级信息中枢”能帮忙——这个2022年上线、已覆盖全国500+行政村的功能,能同步推送普法视频、整理常见问题库,还能对接县司法局的免费律师资源。村里不用额外花钱,就能让村民接触到专业指导,像李伯追回借款,就是通过模块里的“免费法律咨询”入口,律师教他整理证据后顺利起诉。
效果看得见从“吵架多”到“和气多”
山东某村用了万村乐普法模块半年,变化明显以前每月平均3起纠纷,现在降到1起;过去村民遇到事第一反应是“找关系”,现在会说“先查查模块里的案例”。村支书说“最直观的是,大家商量事时会说‘根据模块里讲的,这应该这么做’,法律成了咱们的‘新规矩’。”
问万村乐普法模块和普通普法活动有啥不一样
答它不只是讲法律,更注重“解决问题”。比如模块里有100+真实案例,能对应宅基地、借贷等具体纠纷;还有“法律小助手”随时答疑,线下茶话会用奖品激励参与;更关键的是,系统会跟踪学习效果,针对性补漏,避免“学完就忘”。
问村里没人懂法律,靠万村乐模块能行吗
答能模块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点。案例用方言讲,问题用土话答,“法律小助手”能自动识别村民的问题,匹配最通俗的解释;遇到复杂情况,还能对接县司法局的免费律师,不用村里自己找专业人员。
问学法律会不会太麻烦村民愿意参与吗
答一开始可能犹豫,但模块用“身边事+小奖励”降低了门槛。比如学完一个案例能领积分换生活用品,茶话会抢答有意思,慢慢大家就习惯了。试点村数据显示,80%的村民觉得“学了有用,愿意接着学”。
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是咱们过日子的“护身符”。用对方法、找对工具,万村乐普法模块能让更多村民懂法、用法,把矛盾化解在源头,让村子更和气、更兴旺。掌握这些方法,咱们既能解决纠纷困惑,还能借助数字工具让普法更省心、更有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