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一边是伊朗公开宣告将全面重建并升级其核设施,宣称要实现“显著提升的运行功率”,一边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迅速作出反应,发出严厉警告称“若敢重建,必将打击”,明确表示将动用军事手段予以回应。
2025年11月的中东地缘政治棋局,在《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十年有效期正式终结后掀起新波澜,随即因这场针锋相对的对抗进入高度紧张状态。
在以色列与美国空袭威胁持续存在的背景下,伊朗为何仍执意推进核设施重建?特朗普所释放的军事打击信号是否可能真正落地?而中国在此过程中提出的立场,又为何被国际舆论视为化解危机的关键支点?
![]()
2025年11月2日,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在视察国家原子能机构期间,正式宣布启动核设施重建工程。这一决定立即引发全球高度关注,成为地区安全格局演变的重要节点。
佩泽希齐扬指出,重建后的核设施将在技术性能和输出能力方面实现重大跃升,同时重申伊朗核计划纯粹用于和平目的,强调该国从未谋求发展核武器。此次声明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对2024年6月美以联合实施空袭行动的直接回应。
当时美方声称已精准摧毁纳坦兹地下设施中的铀浓缩核心区域,但伊朗始终坚称关键设备未遭根本性破坏。如今重启建设,正是德黑兰展现其维护核技术独立性和战略自主决心的有力象征。
![]()
伊朗采取强硬姿态的背后,既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支撑,也建立在现实技术基础之上。早在2025年1月1日,伊朗外长阿巴斯·阿拉格齐就曾公开表态:无论面临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何种压力,伊朗都不会终止铀浓缩相关活动。
他进一步澄清外界关于空袭后果的误读,指出所谓“彻底瘫痪伊朗核能力”的说法并不属实。即便部分材料被掩埋于废墟之中,伊朗依然保有完整的铀浓缩技术链条——从离心机自主研发到工艺流程优化,所有核心技术环节均未中断。
尤为关键的是,伊朗坚持其铀浓缩作业始终处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框架之内,主要为布什尔核电站等民用能源项目提供燃料支持,其和平用途属性从未改变。
![]()
多份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核查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该组织从未认定伊朗违反其保障监督义务,这为伊朗核计划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立场坚定,伊朗并未完全关闭外交沟通渠道。阿拉格齐在年初讲话中提及伊美之间可通过第三方进行间接对话的可能性,并表示愿意就核问题达成新的安排,前提是华盛顿必须撤回那些“无法接受且不切实际的要求”。
此番言论直指美方此前设定的两项硬性条件:要求伊朗将铀浓缩丰度压缩至3.67%以下,并永久关闭位于福尔多的地下核设施。在伊朗看来,这些要求远超《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原有范畴,实质上剥夺了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和平利用核能权利。
![]()
随着2025年10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正式失效,伊朗进一步强调:针对该国的一切过往限制措施均已依法终止,其核活动理应获得与其他无核武器缔约国同等对待。
伊朗推动重建的决策很快招致美国强烈反弹。现任总统特朗普在佩泽希齐扬发表讲话后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声,明确警告:一旦德黑兰着手重建并启用曾在2024年6月遭受美军打击的核设施,他将立即下令发动新一轮精准军事打击。
这一强硬姿态延续了其早年单方面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恢复对伊制裁的一贯政策风格,也为本已脆弱的伊美关系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
事实上,美国对伊朗核项目的高压策略由来已久。从撕毁多边协议到实施全方位经济封锁,再到当前赤裸裸的军事威慑,美方一系列举措始终聚焦于遏制伊朗核能力的发展。然而这种单边主义路径非但未能迫使伊朗让步,反而导致地区局势持续升温。
就在美伊对峙不断升级之际,中国的外交表态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局势缓和的关键力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多次阐明中方立场:始终坚持通过政治与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争端,坚决反对重启联合国安理会“快速恢复制裁”机制。
中方认为此类做法无助于增进互信、缩小分歧,反而会严重干扰重启谈判的努力。对于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近期就恢复保障监督合作达成的技术谅解,中国表示欢迎,视其为缓解紧张氛围、重建信任机制的积极进展。
![]()
中国的核心主张清晰而坚定:维护《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的完整性与权威性,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军事威胁,拒绝超出协议框架的附加条件;倡导通过平等协商化解矛盾,同时尊重各国合法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共同守护地区稳定大局。
中国的回应之所以赢得广泛国际认同,不仅因其秉持客观公正原则,更在于它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路径。相较美国惯用的施压与恐吓模式,中国倡导兼顾各方合理关切,主张以对话代替对抗,寻求最大公约数。
在此轮危机中,中国的立场既捍卫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基本准则,又承认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员国所享有的正当权利,同时也为陷入僵局的伊核问题注入了建设性动力。
![]()
事实上,国际社会多数成员均认同中国的观点:军事选项无法根除问题根源,唯有基于平等尊重的外交谈判,才能实现中东地区的长治久安。
目前,伊朗的核设施重建工作已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虽然特朗普政府尚未采取实际军事行动,但其威胁言论已显著加剧了区域核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
从当前态势判断,伊朗极不可能因外部恫吓而放弃重建计划,毕竟捍卫核技术自主已成为国内高度统一的政治共识;而美国出于中期选举压力及中东整体战略布局考量,是否真会付诸武力仍存较大变数。
![]()
可以确定的是,任何单边强制措施只会激化对立情绪,使局势滑向不可控边缘。唯有重新回归多边谈判轨道,才是破解伊核困局的唯一现实出路。
这场围绕核能力展开的战略博弈,本质上反映了主权国家正当权益与霸权主导逻辑之间的深层冲突。伊朗坚持民用核计划的合法性,捍卫国家尊严与技术主权的诉求应得到理解;而美国频繁以武力相胁的做法,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也遭到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质疑。
![]()
中国之所以能在此次危机中发挥独特作用,正是因为它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原则,抵制强权政治,为国际争端处理树立了理性、平衡的典范。
展望未来,尽管伊核局势仍可能出现新的转折,只要各方保持克制,坚守对话底线,就有望构建一个兼顾安全与发展需求的共赢方案,助力中东摆脱核对抗阴影,迈向持久和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