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便足以引发堤防决口,近一千人失去家园,全国四分之三的内河航道管理机构处于财政危机之中,99%的可航行水道正暴露于气候剧变的威胁之下——这并非科幻影片中的虚构桥段,而是英国运河系统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
随着2025年冬季雨季的逼近,极端气象事件与财政资源匮乏的双重压力持续加剧,这个拥有悠久航运历史的岛国,其水利基础设施正濒临全面失守的边缘。
在全球共同面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背景下,为何中国能凭借长期稳定的基建投入构建起坚固的水利屏障?英国当前的困局背后,又折射出哪些值得深思的治理警示?
![]()
2025年新年第一天,布里奇沃特运河位于邓汉马西区域的堤坝突然发生结构性崩塌,洪水迅速漫溢,吞噬了周边农田并淹没了一座污水处理设施,近千名居民被迫紧急疏散,生活秩序被打乱。
尽管该段运河被普遍认为是维护良好的标杆工程,但极端降水仍导致系统性失效。仅临时应急加固就耗费40万英镑,而后续永久修复所需资金至今未有明确预算安排。
此类事件绝非孤例:在2025年5月至9月间,利兹-利物浦运河因长时间干旱造成水位骤降,最终被迫全线停航。不仅严重冲击依赖水运的企业运营,也对沿线湿地生态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
![]()
内陆水道协会(IWA)首次发布的气候风险评估地图揭示了一个令人警觉的事实:若全球气温上升达到2摄氏度,英国境内99%的通航河道将面临更高频率和强度的风险,其中彭宁山脉及中部高地的水库受干旱影响最为显著,而这些水源正是多条人工运河的生命线。
英国水道系统的脆弱性,根源在于气候冲击与财政支持不足的叠加效应。IWA活动总监查理·诺曼指出,即便日常养护到位,极端天气仍可能造成毁灭性后果,而数十年来政府资助的波动性进一步削弱了系统的抗灾能力。
负责运营全国约2000英里、占总通航里程80%的运河与河流信托基金会(CRT)强调,这些水路不仅是超过一千万民众免费亲近自然的重要通道,每年还为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节省接近15亿英镑的健康支出,支撑逾8万个就业岗位,并构成野生动物迁徙的关键生态廊道。
![]()
然而,这一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核心网络却长期陷于财务困境:根据IWA对全国水道管理单位的财务状况评级,高达75%的机构被划入红色(严重赤字)或黄色(财政紧张)区间。环境署与剑河保护协会均公开承认,已无法履行全部既定维护职责。
剑河保护协会主席大卫·古德坦言,地方市长为贝茨咬锁稳定项目提供的50万英镑拨款虽被称作“及时援助”,但这类一次性资金远不足以应对系统性的资金缺口。类似需耗资160万英镑的重大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仍有成百上千项亟待实施。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前瞻性。
![]()
作为一个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中国同样频繁遭遇洪涝与干旱交替的极端气候,但依靠系统化的顶层设计与持续的资金倾斜,已建立起覆盖全域的现代化水利防护体系。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中国政府持续投入数千亿元用于河道清淤、堤岸强化和流域生态修复。仅在2024年一年内,就完成了超过1200公里的河道整治工程,显著降低了洪灾风险,保障了沿江城市的安全运行与航运畅通。
在应对干旱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每年向华北等缺水地区输送近50亿立方米淡水,从根本上缓解了因降水短缺引发的用水危机,与英国部分运河因干涸而被迫关闭的局面形成鲜明对照。
![]()
中国的实践表明,水利设施的有效运转离不开“长远眼光”下的制度化投入与科学规划。从黄河大堤的周期性加固到各大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升级,稳定资金流确保了维护工作的常态化推进,避免陷入“应急抢修—再度崩溃”的恶性循环。
这种投入并非单纯的财政支出,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战略性资产积累。正如英国内陆水道协会所言:“今日投入数百万,未来可省数十亿。”中国通过提前布局,既维系了生态平衡,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坚实基础。
面对日益迫近的危机,英国官方并非毫无作为。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宣布已向运河与河流信托基金提供超过4.8亿英镑专项拨款,用于关键设施维护,但也同时强调,各航道管理机构须独立承担安全责任与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
然而,这笔资金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仅2024年冬季经历的八场命名风暴之后,CRT用于紧急抢险的开支已达1000万英镑,相当于全年常规维修预算的数倍。
CRT首席执行官坎贝尔·罗布呼吁更多公众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并提供捐赠支持,以维持水道网络的基本运作。英格兰水务协会则敦促政府重新制定可持续的长期融资机制。查理·诺曼更发出严厉警告:
若不能立即加大政策干预力度,这条承载着工业遗产与现代价值的水运网络,将在2050年前走向不可逆转的衰退。事实上,英国水道的现状为全球各国敲响了一记沉重警钟。
![]()
基础设施的维护不存在“暂停选项”,尤其在气候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今天。短期的财政节约,往往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灾难成本。无论是堤坝加固、调水工程建设,还是提升整体气候适应力,都必须依托稳定的资金保障与前瞻性的战略规划——这正是中国基建模式所提供的核心经验。
从布里奇沃特运河的溃决,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平稳运行,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背后,反映的是对基础设施“短期代价”与“长期回报”的不同价值判断。英国75%水道陷入财务困境的事实证明,任何对维护工作的拖延与忽视,终将以更为高昂的社会与经济代价偿还。
而中国的成功经验证明,坚定不移的基建投入不仅能有效抵御气候冲击,还能持续释放生态效益、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水利系统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维系民生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
对英国而言,当务之急不再是争论年度预算的具体数额,而是建立一套可延续、可预测的长期资金支持机制,防止百年水道在气候变局中逐渐瓦解。
对于所有正面临相似挑战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做法或许指明了一条可行路径:唯有以坚定的长期投资筑牢安全底线,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气候未来中,守护人类共有的生存空间与文明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