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的壮阔图景中,健康的脉搏始终与发展同频共振。然而,在这片占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上,心血管疾病的阴影,曾因遥远的地理距离而被无情拉长。
本期“胸痛人”系列专栏,让我们走近新疆胸痛中心联盟秘书长马翔教授。他与团队,恰似坚韧的胡杨,守望于此,将希望的生机遍染戈壁。透过他诚恳的叙述、翔实的数据与清晰的规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攻坚克难的医学实践,更是一种在边远之地构建健康防线的信念与远见——心跳不应因距离而延迟,生命不因地域而受限。
马翔
新疆胸痛中心联盟秘书长、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跨越戈壁的生命守望
CPC:马翔教授您好,作为新疆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推动者,能否谈谈启动这一体系的背景与最大挑战?
马翔: 新疆心血管疾病高发,而地广人稀、基层救治能力不足的现实,让“黄金120分钟”的救治窗口在现实中屡屡被错过。那些因转运延误、诊断滞后而导致的本可避免的死亡,深深触动着我们,也成为我们行动的原点。
![]()
挑战是多维的:
空间是最直接的障碍。专家下乡培训,有时需要驱车数小时穿越戈壁与无人区;在鄯善,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5摄氏度——距离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时间成本。
基层医疗能力薄弱,许多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的心电设备,胸痛识别与处置能力不足。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早期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大多集中在乌鲁木齐周边,基层尤其是县级医院力量匮乏。
此外,民众对胸痛认知不足,患者从发病到就医平均延误5–6小时,远超救治窗口。
我们的初心很朴素:不让任何一个生命因客观条件限制而逝去。提升基层能力、培养本土人才,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及时救治——这是支撑我们一路走来的信念。
织就一张生命的网
CPC: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整合资源、推动协同,新疆胸痛中心联盟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马翔:联盟的作用,就是把散落在全疆的医疗资源有效整合,构建生命救治的快速通道。具体来说:
![]()
2016年12月,新疆胸痛中心联盟成立
我们打破学科与机构壁垒。例如,乌苏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整合了急诊、心内、影像、检验等多学科资源,构建了“一键启动”的快速救治机制,将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大幅缩短。同时,联盟积极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像温宿县人民医院,依托县域医共体和上级帮扶资源,牵头成立县域胸痛中心联盟,为基层网点提供技术、人才和物资支持。
我们推动标准统一与流程规范化。联盟积极制定并推广符合新疆实际的诊疗规范和流程。通过持续的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并大力推动医院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以评促建,整体提升救治的规范化水平。2025年我们专门研讨了中医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路径,推动在国家标准中融入新疆特色。
我们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与医共体成员单位通过微信救治群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甚至“绕行急诊、直达导管室”。同时,联盟推动各地州成立区域联盟,如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牵头协同12家基层医院,形成了覆盖院前、院内、院外的一体化救治体系。
在调动基层参与方面,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新疆经验”:
通过技术下沉与精准帮扶,上级医院对县级医院进行“带教式”支持,例如,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轮台县人民医院的帮扶,涵盖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胸痛单元建设等多个层面。
建设“心电一张网”,实现基层心电数据的实时传输与上级远程诊断,为基层医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为及时转诊赢得了宝贵时间。
加强公众教育,基层医院配合联盟,组织专家深入乡村,用贴近群众的方式开展胸痛知识科普和急救技能培训,努力提升民众的认知水平,缩短院前延误。
新疆的实践智慧
CPC:面对独特的地理与人口特点,新疆胸痛中心建设如何实现“因地制宜”?
马翔:在新疆开展医疗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创新模式。我们必须在现实土壤中找答案。
针对牧区和边境地区:
我们为牧区乡镇卫生院、边境连队卫生室配备便携式心电图机,医护人员可携带设备上门服务,通过移动网络接入"心电一张网"系统。库车市已为14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50台设备,覆盖70%的村卫生室,累计完成基层心电检查 28453人次。
针对塔县、四团等不具备 PCI 能力的边境区域,建立 “基层溶栓垫付、上级手术接力” 机制。如第一师四团医院 2025 年成功实施首例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从患者就诊到启动溶栓仅 23 分钟,30 分钟后症状缓解,随后安全转运至上级医院;塔县人民医院通过定向培养本土介入医生(如塔吉克族医生艾斯买尔江赴天津进修),逐步填补边境地区介入治疗空白。
针对多民族聚居的特点:
组织民族医生、村干部组成宣讲队,深入草原毡房、边境哨所,用当地方言讲解胸痛知识。经过持续努力,偏远地区群众的胸痛识别率从2020年的不足30%提升至2024年的65%。
针对游牧民族饮食特点和中老年群体,开展“草原护心行动”,每年组织流动医疗队深入牧区免费筛查。2024年累计筛查8.3万人次,早期发现心梗高危人群1.2万例。为跨境民族建立健康档案,联动边境口岸提供双语服务,2024年边境地区STE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较2020年缩短了112分钟。
这些举措取得了实质成效:基层版胸痛中心入门至溶栓时间降至29.8分钟,标准版胸痛中心D2W时间控制在76.2分钟,院内死亡率显著下降,患者住院费用也大幅降低。
胡杨精神的传承
CPC:胸痛中心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新疆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马翔:我们构建了“三阶培养体系”,实现对不同层级医护人员的全覆盖:
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胸痛救治入门课”系列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识别与处置能力。2024年全疆累计开展基层培训18期,覆盖医护人员超2万人次。
对骨干医师,依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核心单位,建立“介入医师特训营”。马依彤教授团队培养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中,70%选择扎根新疆,成为各地胸痛中心的技术中坚。2024年,通过特训营考核的骨干医师达326名,推动43家县级医院实现介入手术“零突破”。
推行“多学科联合培养”机制,通过模拟抢救演练、跨科室病例研讨,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如和田县人民医院在援疆专家指导下,建立 “医护技 24 小时值班制”,通过常态化联合演练,将 “患者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 从 150 分钟压缩至 89 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新疆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胡杨精神”:
联盟主席马依彤教授的故事令人感动。他在日本学成后婉拒多家顶尖医院邀请,回到新疆开展工作。为了推动技术进步,他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马教授有三个令人动容的 “一万”:主刀介入手术一万台次,培养本土人才一万余人,组织义诊一万余人次。2017 年他带队驻村时,发现扎瓦镇卫生院设备匮乏,当即个人出资 10 万元建立名医工作室。有位塔吉克族老人因心梗术后随访不便,他通过远程系统反复调整用药方案,为老人节约 2 万元路费,老人特意托人送来自家晒的杏干,说 “马医生比亲人还亲”。
![]()
马依彤在新疆和田地区英吾斯塘村义诊
援疆专家陈艳明主任的故事同样感人。她采取"放手不放眼"的带教模式,悉心指导本地医生。为了让技术真正留下,她在复杂手术中让徒弟主刀,自己全程紧盯。术后累得直不起腰,却为徒弟的成长由衷高兴。当徒弟阿卜力孜独立完成首例手术报喜时,那句“师傅,您种下的技术种子,发芽了!”是对所有付出最好的回报。
在基层,我见过太多感人的故事。阿勒泰的医生哈力木拉提自制"马背急救包",里面装着便携心电图机、溶栓药物。他骑着马穿越草原为牧民服务。他说:“专家们能从乌鲁木齐跑来帮助我们,我为什么不能骑马去帮助牧民?”
正是这些可爱的人,让新疆的胸痛救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县级医院能独立开展介入手术的比例从2018年的不足20%提升至 2024年的65%;基层版胸痛中心医护人员持证上岗率达 100%;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比例从45%升至 87%。更可贵的是,"传帮带"的精神在不断传承延续,一批批本土人才扎根边疆,守护着各族群众的 “心健康”。
从数字看见改变
CPC:这些年来,最让您欣慰的成果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
马翔:新疆胸痛中心建设实现了从“空白”到“高效运行”的跨越。几个关键数据可以反映整体进展:
网络覆盖:认证胸痛中心数量从2015年的2家增长至2025年的88家(累计超180家),地州覆盖率100%,县域覆盖率从45%跃升至82%。
救治效率:标准版入门至导丝通过时间从112分钟缩短至76.2分钟;基层版入门至溶栓时间从87.8分钟大幅降至29.8分钟;STEMI再灌注率从45%提升至87%;院内死亡率从5.5%降至3.39%;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下降,基层版和标准版分别较2020年下降42%和40%。
技术突破:2024年43家县级医院实现介入手术“零突破”;基层版胸痛中心溶栓成功率从 2020 年的 35% 提升至78%,2024 年基层医院独立完成溶栓病例超 2100 例,较2020年增长5倍。
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有很多。
去年在昭苏草原,55岁的牧民阿先生突发心梗,距离最近能做介入的医院有200多公里。夏特乡卫生院的医生们立即启动应急程序,7分钟内用药,28分钟开始溶栓并成功再通,随后安全转往总院。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真正实现了"村预警、镇溶栓、县手术"。2024 年全疆通过该模式成功救治的偏远地区患者超 800 例。
![]()
还有个突破发生在岳普湖县。他们用17个月实现了全县9个乡镇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刚开始时,第一次验收只有1家通过,但他们不气馁,县医院组成包联小组,每周下沉指导,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现在,这个县的STEMI患者死亡率比全疆平均水平还低,患者均次住院费用较周边县低 18%,医疗费用比周边县少18%。他们的经验正在全疆推广。
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标准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技术与机制的双重驱动。我们不仅在提升救治成功率,也在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实现"救得活、花得少"的目标。
眺望更远的远方
CPC:展望未来,新疆胸痛中心将走向何方?您的愿景是什么?
马翔: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推动救治网络进一步下沉:针对牧区、边境连队等最基层区域,计划在2026年底前实现乡镇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并向村卫生室延伸服务。针对南疆地区,实施"南疆胸痛能力跃升计划",三年内推动南疆县级医院介入能力覆盖率从 65% 提升至 90%,通过"组团式"援疆资源,重点提升县级医院复杂手术能力。
深化质量内涵建设:建立全流程质控体系,目标在2027年将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压缩至120分钟内。开展"天山护心筛查工程",聚焦游牧民族、高血压群体等高危对象,每年组织流动医疗队深入牧区完成 10 万人次免费筛查,借助AI技术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力争2028年STEMI发病率下降15%。
推进智慧化建设:2026年前建成覆盖全疆的智慧胸痛云平台,实现急救车、基层医院、核心中心信息的实时共享。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基层诊断和救治决策水平。
加强科研与人才培养:建立区域特色的胸痛疾病数据库,完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确保每个地州都有 3-5 名学科带头人。
我的愿景是构建一个“全域无死角、救治零延迟、服务有温度、发展可持续”的边疆胸痛守护体系。让每一个人,不论他生活在城市还是草原,都能在需要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最终实现"大病不出疆、小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的目标,让胡杨扎根的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享有更坚实的健康保障。
![]()
我们的脚步,永远追着生命的需求
CPC:回顾这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历程,您个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于其他西部地区,您有什么经验想分享?
马翔:回顾这段历程,我最大的感悟是:在新疆,任何医疗事业的突破都不是单点的胜利,而是体系的胜利、坚持的胜利、人心的胜利。那些跨越戈壁的会诊、深夜的远程指导、基层医生的马背出诊,都印证了“再远的距离,也挡不住守护生命的决心”。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三个“从来不是”:
地理的鸿沟,从来不是生命的边界——机制创新可以变天堑为通途;
基层的薄弱,从来不是能力的终点——精准赋能能让基层成为坚强的生命前哨;
区域的探索,从来不是孤立的尝试——新疆的实践,也是对健康中国战略在西部地区的具体贡献。
对于其他西部地区,我想分享四条“新疆经验”:
必须以“县域医共体”为骨架,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实现全域一盘棋;
必须让“智慧技术”走在患者前面,优先搭建信息平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必须把“人才培育”抓在日常,注重分层培养和情感留人,打造带不走的本土队伍;
必须将“公众宣教”融入乡土,用贴近文化的方式破解认知壁垒。
最后我想说: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总想着“等靠要”。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采访的最后,马翔教授说起天山脚下的一棵胡杨。它植根石缝,却向着苍穹舒展出一片浓荫。一位当地医生的话让他记忆至今:“我们就像这胡杨,既然选择了脚下这片土地,便只顾顽强地生长。”
这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回答:人,需要用一个坚实的理想,来映照这片辽阔的土地。 于是,一群“胡杨般”的医者,他们的脚步成了最真诚的践行。在戈壁与草原之间,他们让“不延迟的救治”成为誓言,让“可依托的温暖”成为诺言。
而这,或许正是新疆胸痛中心联盟每个成员交给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答案:医学,从来不只是技术,更是温度;坚守,也从不是被动之选,而是如根深植,向下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希望。(文/马翔 杨婷)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