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长沙银行三季报暗藏隐忧,净利润“虚胖”背后,投资收益撑场、战略迷局待解。
10月30日,长沙银行披露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表面看,营收197亿元同比微增1.29%,净利润近66亿同比增长6%,不良率1.18%与拨备覆盖率312%均与去年底持平。然而细究之下,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5.28%、新增贷款环比缩水、资产总额减少37亿等数据揭示出信贷扩张乏力的困境;更令人咋舌的是,在利息收入萎缩的情况下,净利润竟靠投资收益“死撑”——第三季度投资收益同比暴增139%至55亿元,而同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超13亿元。
这份“剑走偏锋”的业绩背后,是董事长赵小中掌舵四年来的战略路径依赖与转型阵痛。60岁的赵小中即将面临退休,他主导的县域金融“一号工程”虽让长沙银行对公贷款占比超65%,却也导致资产结构老化、科技金融缺位。当银行业纷纷抢占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兴赛道时,长沙银行却困守长沙本土,在湖南银行、长沙农商行的激烈竞争中艰难突围。这家资产规模1.2万亿的城商行,究竟是找到了差异化生存之道,还是陷入了战略误判的泥潭?
利息收入萎缩、投资收益依赖与信贷扩张乏力
长沙银行三季报的“稳健”数据,实则经不起三重拷问。首当其冲的是利息净收入的持续萎缩——第三季度同比下降5.28%,这一核心盈利指标的下滑直接反映了信贷业务的疲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下滑并非偶然:2022-2024年,长沙银行营收增速从9.58%骤降至4.57%,净利润增速更从18.09%滑落至4.87%,呈现明显的“双降”趋势。
表面上看,净利润仍能保持6%的同比增长,但拆解后发现,这完全依赖于投资收益的“非常规”增长——第三季度投资收益高达55亿元,同比暴增139%,而去年同期仅为23亿元。“拆东墙补西墙”的盈利模式,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超13亿元的背景下更显脆弱。
![]()
信贷投放的“失速”进一步暴露了经营困境。第三季度新增贷款仅38亿元,较二季度环比大幅缩水,资产总额更是减少近37亿元。这种“缩表”现象在城商行中极为罕见,通常意味着银行主动收缩资产规模以应对风险。但长沙银行的情况更为复杂:其贷款结构中,对公业务占比超过65%,其中近一半投向基建、房地产及上下游产业链。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的背景下风险陡增。更令人担忧的是,零售业务占比持续萎缩,科技贷款、绿色贷款虽分别增长28%和35%,但合计占比不足15%,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投资收益的“暴增”更像是一场“数字游戏”。财报显示,长沙银行通过债券投资等手段实现了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但具体操作细节未予披露。这种“黑箱”操作在业内并非孤例——南京银行等“债券之王”也采用类似手法。
然而,这种依赖投资收益的盈利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一方面,债券市场波动剧烈,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随时可能吞噬投资收益;另一方面,监管层对银行投资业务的规范日趋严格,未来此类“非常规”盈利空间将被压缩。更关键的是,这种盈利模式掩盖了主营业务的真实状况,导致市场对长沙银行的基本面判断出现偏差。
县域扩张的“双刃剑”与新兴赛道的“失之交臂”
在赵小中掌舵的四年间,长沙银行将县域金融升级为“一号工程”,通过“县域支行+乡镇支行+惠农服务站”三级网络快速下沉。从数据看,这一战略确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2-2024年,县域贷款年均复合增速达18.96%,远高于贷款总额增速,2024年末县域贷款占比已达37%。但这种“以量补价”的模式也带来了三大隐忧。
首先是资产结构的“路径依赖”。长沙银行对公业务占比长期超过65%,其中基建、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近半。“重对公、轻零售”的结构在经济下行周期极易引发坏账风险。更严峻的是,县域市场的零售业务质量普遍较差,主要依赖对公业务尤其是县域政务金融业务。
“靠天吃饭”的模式,导致长沙银行在零售转型、财富管理等新兴领域进展缓慢,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零售强银行的差距持续拉大。
其次是区域集中度的“过高风险”。长沙银行对长沙本土网点和政企关系的依赖度逐年攀升,区域集中度过高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薄弱。在长沙本土,长沙银行正与湖南银行、长沙农商行、三湘银行等展开激烈竞争,“内卷”式竞争不仅抬高了获客成本,更压缩了利润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固守本土”的战略,让长沙银行错失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赛道的布局时机。当其他银行纷纷抢占先进制造业、绿色信贷、科技金融等新蓝海时,长沙银行仍在传统对公业务中“打转”。
尽管长沙银行在财报中强调科技贷款、绿色贷款的增长,但这两块业务合计占比不足15%,且基数偏低。更令人失望的是,财富管理业务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科技投入占比、数字化转型进度等关键指标均落后于同业。“转型口号响、实际动作少”的状况,导致长沙银行在银行业转型大潮中逐渐掉队。
赵小中即将退休,其主导的县域金融战略将面临后继者的考验。这家资产规模1.2万亿的城商行,能否在“县域扩张”与“新兴赛道”之间找到平衡?能否在传统对公业务与零售转型之间实现破局?能否在本土竞争与全国布局之间开辟新路?当投资收益的“非常规”增长难以持续,当县域扩张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当新兴赛道的“失之交臂”成为战略遗憾,长沙银行需要的不仅是一次财务调整,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战略重构。
汾酒破逆风局显硬实力
易方达15只绩优基金领跑年化收益
汤臣倍健的三季度答卷与而立之年的再创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