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马文
10月22日,香港海洋公园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的2024/25财政年度业绩,期内整体录得2.747亿元(港币,下同)亏损,比对上年度亏损扩大2亿元,而每年约2.8亿元的政府补助明年起停止,公园能否生存再次引来关注。
香港海洋公园在2021年就曾面临严重财务危机,政府当年向立法会申请一笔过拨款16.7亿元救亡,并于2022/23年度起提供每年2.8亿元的补贴,为期4年。当年政府估计,公园可于2024/25年度开始录得盈余,毋须依赖政府便能自负盈亏,可惜,如今期望落空。
这不禁让很多人感到唏嘘:毕竟,海洋公园一度是香港最具人气的主题公园,风头甚至一度盖过近在咫尺的迪士尼,这个曾经是香港标志性的乐园,到底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
从辉煌走向衰落
对于很多老一代香港人来说,去海洋公园游玩成为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快乐,在过去40多年中其对香港社会的贡献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始建于1977年的香港海洋公园,前身是澳门赌王何鸿燊姐夫谢德安拥有的“巴黎农场”。1972年政府拍板兴建香港海洋公园,免费拨出土地,由赛马会斥资1.5亿元动工,1977年1月10日落成开幕,开幕首半年就超过131万入场人次。
最初公园并没有大型机动游戏,最瞩目的除了楼高4层、俗称“大鱼缸”的螺旋形海洋馆、精彩的海豚表演,还有连接黄竹坑及南朗山的吊索缆车,由252卡车厢组成的缆车系统,每小时载客量达5000人次,载客量当时冠绝全球。
![]()
1979年1月,海洋公园引入虎鲸“海威”,每天在乐园内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人气极高,被视为“镇园之宝”,但后来全球各地反对圈养虎鲸的声音高涨,1997年“海威”病死后,海洋公园没有再引入虎鲸。
在1982至1984年间,赛马会再拨款2.4亿元作第二期扩建,增建大树湾及山上机动游戏,东南亚最大的“疯狂过山车”、龙卷风式旋转的“翻天飞鹰”、以时速逾58公里俯冲的“滑浪飞船”等,都是那时候建成。
1987年7月1日,海洋公园脱离马会独立,成为非盈利机构,并开始自负盈亏,改为以商业手法经营。
大熊猫现在是海洋公园的“生招牌”。1999年3月11日,中央赠送的第一批大熊猫安安、佳佳抵达。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中央政府再赠送第二批大熊猫盈盈、乐乐。到了2024年底,中央赠港第三批大熊猫安安、可可正式与公众公见。
而最令人惊喜的是,盈盈、乐乐在2024年8月诞下香港有史以来第一对“港产大熊猫”,它们是龙凤胎小姐弟。
与此同时,海洋公园积极推动保育研究,成功孕育和孵化多种濒危蝴蝶和鸟类,2000年更以人工受孕方式,成功令樽鼻海豚怀孕并诞下两条小海豚,成为全球首宗同类成功案例。
在经营上,香港海洋公园也曾经拥有过辉煌的时期。2005年香港迪斯尼乐园开幕,为迎战对手,海洋公园宣布55亿元的扩展方案,打造亚洲动物天地、海洋列车、动感天地及冰极天地等景点,成功引领公园攀上高峰,入选《福布斯》全球十大最受欢迎主题公园,勇夺“全球最佳主题公园”等殊荣,并在之后的若干年里,凭借着差异化竞争,一直压着迪斯尼乐园一头,以至于时任CEO盛智文被坊间称为“米老鼠杀手”。
2012-13财年,海洋公园达到盈利小高峰——1.27亿元,但随后主题乐园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014年,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开业;2016年,上海的迪斯尼乐园开业;2018年,海昌海洋公园(上海)开业;2020年,成都融创乐园宣布开园……
![]()
2013年之后,主题乐园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从2015-16财年开始,香港海洋公园的业绩开始逐年下滑,入场人次由2012-13财政年度高峰时期的770万下跌至2015-16财政年度的600万。2018-19财年交出亏损5.57亿元的成绩单。
自2019年下半年起,受香港社会冲突事件的影响,海洋公园的入场人次更是前所未有地急速下滑,7月至12月的入场人次仅为190万,较2018年同期大幅下跌超过三成。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多次闭园,一度濒临破产。
此后香港海洋公园多次获得港府帮扶:2020年5月,港府投入54亿港元解困,以资助该公园1年营运,得到了香港立法会的同意;2021年,获得为期4年共16.64亿元的非经常拨款;2022-2023财年,获得政府针对新冠疫情资助约5.7亿元。但至今,经营不善的负重感依然悬在海洋公园头上。
缘何旺丁不旺财?
根据最新财年业绩,受惠于整体访港旅客人次持续上升及大熊猫热潮,海洋公园入场人次和收入其实连续四年上升;去年度总收入按年增加9%至12.881亿港元;总入场人次按年增加10%至346万。
明明游客量和收入都创下了最近五年的新高,但却仍然亏损,为何?
园方指出,单计海洋公园,2024/25年度录得经营盈余1.907亿元,不过四分三被水上乐园“冲走”,后者录得经营亏损1.483亿元,但已比之前年度蚀少3610万元。
海洋公园主席庞建贻表示,水上乐园赤字下跌,主要是因在非夏季关闭7个月节省成本,但2013年筹建水上乐园时与目前情况有很大分别,不仅目标客群如外国专家及中产家庭减少,而且香港周边亦增设多个同类乐园,入场费低至100港元,水上乐园则因地方大,成本高且收费高,估计水上乐园距离赚钱仍很远,尚未有解决方法。
![]()
水上乐园
水上乐园2021年9月开幕,政府当年向立法会提交文件,预计水上乐园到2024/25财政年度,每年可吸引约140万人次入场,并于随后数年维持约130万的水平。其中本地客占100万人次,而非本地访客约有30万人次,公园形容这推算较审慎,“预计水上乐园营运基本上可达至自负盈亏”。
现实上访客人数远低于预期,上年度水上乐园为节省成本,首度在非夏季关闭7个月。整个年度访客仅达25万人次,比去年的32万人次少8万人次,数字为政府当年预计140万人次的17.9%。
对于外界有声音建议海洋公园关闭水上乐园,或将其交由政府经营,庞建贻指现阶段不排除任何方案。
但其实问题也不全在水上乐园。以数字论数字,海洋公园入场人次于2020/21年度触底140万之后,按年分别回升至160万、240万、314万及最新的346万。不过相当于疫情前的570万至580万人次,现在也只是恢复了六成。与此同时,迪斯尼乐园的入场人次已经超越疫情前水平,甚至写下历史新高,更加突显出海洋公园“不复当年勇”的窘态。
香港立法会议员田北辰将海洋公园与香港迪斯尼比较,揭示两者营运策略的巨大差异。他引用数据指出,迪斯尼总收入上升54%,营运成本增35%,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大幅提升150%;反观海洋公园收入仅升9%,营运成本却降30%。他分析:“就是表示一个是进取的,一个是不停减肥,不进则退。海洋公园就是吃老本,没有新意。”
要论新意,海洋公园的下个重点设施是山上园区的全新历险主题区,引入“笨猪跳”及巨型飞索“预计能吸引爱好历险者及家庭访客”,预期于2028年开幕。但既然水上乐园已经证明无法成为新引擎,那新项目会不会再一次落得吸引力不似预期、反而亏钱拖累财政的命运?粗略推算,要靠自家经营以实现收支平衡,海洋公园每年需要至少450万入场人次。与现时的不足350万相比,超过100万的访客从何而来?
站在“中年危机”的十字路口,重整发展方向成为香港海洋公园不得不面临的头等难题。未来究竟会何去何从?这仍是个未知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