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澳大利亚也敢威胁中国,扬言中美开战时打中国周边,谁给的底气
文 | 锐析风云局
编辑 | 锐析风云局
近期澳大利亚学界一则惊人言论让我深感意外,在中美关系始终处于国际舆论焦点的背景下,当地某研究所专家公然表态,若中美爆发军事冲突,澳大利亚绝不会袖手旁观。
反而要动用远程导弹直击中国南海与台海周边的军事设施,这番看似强硬的表态,究竟是澳大利亚底气十足的战略宣言,还是依附他国的口头造势?
依附美国的军事求助信号
![]()
这则言论,表面上是澳大利亚对中美冲突的立场宣示,实则是一场指向美国的明确求助,该学者详细描述了所谓的打击计划:依托菲律宾的军事基地部署导弹。
凭借两千至三千公里的射程覆盖南海与台海周边的解放军部署,以此实现对中国的军事威慑,但只要稍加梳理就会发现,这一计划从诞生之初就存在无法回避的致命缺陷。
澳大利亚当前根本没有能支撑这一构想的核心装备,澳大利亚的新型攻击型武器装备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既没有自主研发的远程导弹,也缺乏成熟的远程打击体系。
其现有武器库中,两栖舰更多承担兵力投送和物资运输功能,实战打击能力有限,F35B战斗机虽属于第五代战机,但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并未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更无法替代远程导弹的战略打击效能,直升机等装备仅能满足近距离需求,完全不具备跨区域远程打击的能力,在这样硬实力背景下,所谓的远程打击计划,本质上就是一场无米之炊。
![]()
而澳大利亚之所以敢于抛出这样的构想,核心底气完全来自对美国的依赖,其言论的潜台词十分明确:只有美国提供关键军事装备,这一打击计划才能从纸面走向现实。
澳大利亚瞄准的核心装备包括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战斧巡航导弹以及岸鹰导弹等,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具备强大的水下隐蔽性和打击能力,是实现远程精准打击的核心平台。
战斧导弹射程远、精度高,能够对地面固定目标形成有效摧毁,岸鹰导弹则可实现对近海目标的快速打击。
澳大利亚的算盘很清晰,希望通过主动表态参与制衡中国,换取美国的核心装备支持,让自己成为西太地区美国同盟体系中的关键棋子。
这种先表决心,再要装备的逻辑,暴露了澳大利亚在亚太战略中的被动地位,近年来,澳大利亚一直试图通过绑定美国的印太战略提升自身影响力,不断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
从参与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到寻求美国的核潜艇技术转让,再到如今抛出依托美国装备打击中国的言论,本质上都是澳大利亚希望通过依附美国,快速提升自身军事能力。
从而在亚太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这种依附关系注定是不平等的,澳大利亚看似主动的表态,实则是在为美国的亚太战略站台。
最终能否获得美国的足额支持,还要看美国的战略考量和利益权衡。
现实困境
![]()
抛开对美国的依赖,澳大利亚自身的军事能力根本无法支撑其野心勃勃的言论,远程打击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澳大利亚若想实现所谓的远程打击能力,要么自主研发远程导弹,要么从美国引进相关装备,但自主研发需要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技术积累。
澳大利亚的国防工业体系相对薄弱,在导弹研发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成熟经验,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突破。
而从美国引进装备,不仅要面临高昂的采购成本,还会受到美国对外军售政策、技术转让限制等多重因素影响,甚至可能被附加政治条件。
即便澳大利亚成功从美国获得了所需装备,后续的部署和运用也面临诸多难题,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能否长期供澳大利亚部署导弹,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
菲律宾的外交政策始终存在摇摆空间,其与中国在经贸、民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若允许澳大利亚在其境内部署针对中国的导弹,必然会引发中菲关系的紧张。
这显然不符合菲律宾的国家利益,此外,导弹部署需要配套的后勤保障、维护体系和人员培训,澳大利亚在海外基地的保障能力有限。
能否在远离本土的菲律宾维持导弹部队的常态化部署,存在很大疑问,更重要的是,中国对南海与台海周边的管控能力早已今非昔比。
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南海地区的国防设施建设,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侦察预警体系和区域拒止能力。
从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到远程预警雷达,从新型驱逐舰到航母编队,中国已经具备了在南海区域应对外部军事挑衅的强大能力。
![]()
此前澳大利亚军机多次在南海开展所谓自由巡飞活动,均被中国军队依法依规驱离,其侦察行动屡屡陷入被动,这就是最直接的现实证明。
在台海问题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
具备强大的区域作战能力和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能够有效震慑任何试图干涉台海事务的外部势力。
澳大利亚若执意要介入台海冲突,不仅会面临解放军的强力反制,还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其自身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
此外,中美开战本身就并非既定事实,当前国际社会的主流诉求是和平与发展,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即便是特朗普时代,其外交政策虽有强硬成分,但也并未放弃与中国的合作,合作为主,竞争可控仍是中美关系的主流基调。
澳大利亚学者将打击计划建立在中美开战这一极低概率的假设之上,本身就缺乏现实基础,更像是一场脱离实际的空想。
借势美国的战略投机
澳大利亚之所以选择在此时抛出这样的言论,背后有着明确的战略投机考量,近年来,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持续向亚太地区倾斜,随着欧洲防疫压力的逐步缓解。
![]()
美国更是加快在西太地区军事部署和同盟体系构建,澳大利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希望通过主动表态参与制衡中国,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发展机遇。
在澳大利亚看来,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为其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通过高调宣称将参与打击中国,澳大利亚可以向美国展示自己的忠心,争取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友。
进而获得美国在军事装备、技术转让、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倾斜,同时,这一言论也有助于澳大利亚提升在区域事务中的话语权,摆脱长期以来在亚太格局中边缘化的地位。
让自己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角色,此外,推进自身战略能力建设也是澳大利亚的重要诉求,长期以来,澳大利亚一直试图提升自身的国防实力和区域影响力。
但受限于自身国力和国防工业基础,进展相对缓慢,通过绑定美国的印太战略,澳大利亚希望借助美国的军事技术和资源,快速提升自身的远程打击能力、海外部署能力和国防韧性。
![]()
其所谓引进美国战斧导弹、岸鹰导弹的计划,本质上就是想通过外部输入,实现自身军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但这种战略投机注定面临巨大风险。
结语
澳大利亚学者抛出的中美开战时打击南海、台海的言论,本质上是一场缺乏现实支撑的政治表演,其背后既有对美国军事支持的依赖,也有自身战略野心的驱动。
![]()
但最终都逃不过硬实力不足、外部环境制约的现实困境,这场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军事构想,从装备支撑到实际部署,从外部环境到国际共识,都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终究只能是纸上谈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