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南昌消费者反映线下办理电话卡时遭遇“证明难题”——从额外的“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到预存千元话费,甚至被要求审核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记者实测移动、联通和电信在多个城市的线下营业厅办卡业务发现,审核标准差异显著——有些城市的营业厅仅要求本人带身份证出席即可办卡,有些则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更有甚者,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审核本人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为其用户提供便捷、及时的服务”,现实中为何办一张基础电话卡竟演变成一场对公民信誉与财力的“综合考核”?
表面上看,这些五花八门的“土政策”源于运营商对实名制要求的过度“加码”。
自2015年工信部大力推进电话用户实名登记以来,运营商确实承担起核验身份的责任。
然而,部分营业厅愣是将“实名制”这本好经念歪——从确保“人证合一”的合理要求,异化为要求用户自证“清白之身”的额外负担。
层层加码的背后,是基层网点将经营风险无限转嫁给消费者的思维在作祟——通过设置更高的“准入门槛”,试图过滤掉那些他们主观认为的“高风险用户”。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任性”审核暴露出运营商内部管理的碎片化与标准缺失。
同一家运营商,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网点之间,审核标准竟如“开盲盒”般天差地别——有的仅凭身份证即可办理,有的却要用户穿越重重“证明迷宫”。
![]()
图源:AI
这种混乱不仅损害用户权益,更让国家推行的“异地办”“网上办”政策在“最后一公里”遭遇梗阻。
标准化服务让位于网点人员的“自由裁量”,国家法规让位于地方的“土政策”,人们看到的是服务意识的异化——从“如何方便用户”变成“如何方便管理”。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审核的随意性正在制造新的社会不公。
要求提供“银行流水”、“房产证”,本质上是将公民的消费能力与通信权利挂钩;索要“无犯罪证明”,则是在未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对公民进行“有罪推定”。
这些做法无形中构筑起一道隐形的身份壁垒——那些无法提供稳定工作证明、没有雄厚财力的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的通信权利如何保障?
当一座城市的基础服务开始以财富和身份作为“入场券”,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便利,更是社会的温度与包容性。
![]()
图源:AI
而预存高额话费的要求,更是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公平交易原则,这无异于一种变相的“保证金”制度,将未来的潜在风险通过预付款形式转嫁给消费者。
在运营商早已实现实时停机、风险可控的技术背景下,这种“资金门槛”缺乏合理依据,更像是一种捆绑消费、沉淀资金的商业策略。
要打破这重重壁垒,需要多方合力。
监管部门应当出手,明确实名制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清理各种于法无据的“附加条件”,让运营商“法无授权不可为”。
运营商总部亟需建立统一、透明、合理的审核标准,加强对基层网点的培训与监督,杜绝“各自为政”。
而对于我们每个消费者而言,当遭遇不合理的办卡要求时,不仅要敢于说“不”,更要积极通过投诉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因为每一次沉默的妥协,都是在助长这种规则的蔓延。
通信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连接数字世界的起点,它不该被琐碎的证明所束缚,也不应被财富的多寡所衡量。
当人们能够仅凭一张身份证、一份诚信就融入通信网络时,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社会——高效运转的同时,也维护每个人的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