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4日报道西班牙《机密报》网站10月22日刊登题为《你应该学习中文——一门承载3000年历史的语言》的文章,作者是西班牙社会语言学家拉斐尔·德尔莫拉尔。全文摘编如下:
汉语是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这门语言的世界影响力源于中国的工业活力、贸易往来、金融实力、科技突破、能源引领,以及它作为原材料生产国与消费枢纽的重要角色。
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那些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符号。更有推测认为,汉字的萌芽或许早至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国家,并推动文字统一,汉字成为文化凝聚力的象征。汉语的河流奔涌不息,滋养出璀璨的文学、有影响力的医学智慧、绚烂的艺术,更孕育了以孔子、老子、孙子为代表的中华哲学思想,这些都成为全人类共同仰望的文化遗产。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创建并公布,它对于中文语言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套注音体系如今已成为通往汉字世界的钥匙。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被批准为国际标准。
中文是中国工程师构筑知识的思维基石。他们以它为工具勾画蓝图,进而铺就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架设超越想象的跨海大桥,更将航天器送入苍穹,让创新建筑塑造天际线,让壮观的高速公路连接每个角落。然而,人们却常因为汉字书写的特点,认为它是一门高深莫测、难以掌握的语言。
在中国人眼中,汉语是一门精致、灵活且语义丰富甚至毫无限制的语言,它是个人思想和集体智慧的载体。我们或许可以将其视为人类语言中最有效的语言之一,那独特的书写体系从未阻碍中国在语言表达、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中表现卓越。
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达到4.2万公里。配备自动驾驶监控、无缝Wi-Fi、自适应气候系统与智能交互界面的中国高铁,以350公里时速飞驰于京沪、广深港或成渝等线路上。中国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5万公里,使中国在这一领域成为绝对的引领者。
这一切技术的跃升无不依赖于专业的词汇和严密的语法结构。中文正是这场技术革新的语言之舟。
在大型斜拉桥和悬索桥的建设领域,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之巅。港珠澳大桥,这座于2018年通车、全长55公里的跨海巨龙,以其绵延的桥体、深潜的隧道和匠心独具的人工岛屿,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通道。它运用领先的海底地基技术,可以抵御台风和地震。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的词汇体系也随着技术发展而专业化。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2021年,“祝融号”火星车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在火星着陆的国家。2021年至2022年在轨对接组装的“天宫”空间站采用模块化技术,类似于国际空间站,但整体设计为中国自主研发。中国在自主对接交会系统、空气和水的循环利用以及太空食品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如果没有一种能够在书写形态和结构逻辑上与技术发展同步并且本身就如科技般精密的语言,这些技术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我们所熟悉的语言里,语义的基本单位是“单词”,而在中文里附着语义的基本单位则是“音节”。时态、数量、人称与性别等语法关系,并非借助词缀变化来体现,而是通过其他音节来清晰表达。因此,现代汉语中涌现的新词与技术术语,多为双音节或多音节组合,它们如同精密的构件,共同支撑起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意义宇宙。
中文远非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见证,也是创新的引擎。汉字保留了过去的声音,同时又以其简洁而精准的结构,为最前沿的科技思想提供表达的载体。它以一种惊人的平衡完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学习中文便是开启一段与文化、哲学和伟大发明的千年对话。掌握中文意味着理解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强大力量之一,它将历史的记忆、蓬勃的创造力和进步精神和谐地汇聚在一起。在一笔一画书写和平仄发音中,蕴藏着读懂过去、解读当下和预见未来的钥匙。(编译/王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