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乌克兰前线再传噩耗,一场精心策划的突袭行动,竟以全军覆没收场。美制“黑鹰”直升机被击落,精锐特种部队全数阵亡。更令人吃惊的是,俄方高调邀请记者进现场,乌方却紧急封锁消息,禁止报道。
![]()
这场注定失败的突袭行动始于 2025 年 10 月 31 日凌晨。根据俄罗斯真理网 11 月 1 日的报道,乌军此次行动由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基里洛・布达诺夫亲自指挥,核心任务是在红军城西北约一公里的公路交叉口附近设伏,为被围的乌军重要人员开辟撤离通道,同时伺机破坏俄军补给线。
行动之初,搭载 11 名特战队员的美制 UH-60A “黑鹰” 直升机以超低空飞行姿态规避雷达探测,成功抵达预定机降点。“电报” 社交平台开源情报频道 “AMK 绘图” 发布的视频显示,直升机悬停高度不足 10 米,队员们在 30 秒内完成索降,随即分成三队向田野、树林和附近建筑物分散隐蔽,整个过程专业且迅速。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俄军早已通过无人机侦察掌握了行动路线。
![]()
俄军的反击在机降后 15 分钟内展开。一段由俄方网民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一架俄军 “柳叶刀” 无人机先在建筑物内悬停侦察,锁定目标后直接发起自杀式攻击,室内瞬间发生爆炸;另一队藏身树林的乌军队员虽快速转移,仍被空中盘旋的无人机追踪,最终在开阔地带遭精确打击。俄罗斯国防部 11 月 1 日的公告明确指出,此次行动中,俄军通过 “无人机巡查 + 地面火力策应” 的模式,彻底消灭了全部机降人员,未让一人逃脱。
值得注意的是,这架参与行动的美制 “黑鹰” 直升机虽成功完成机降,却在撤离途中被俄军便携式防空导弹锁定。俄方未公布直升机是否被直接击落,但 “AMK 绘图” 频道分析称,从后续卫星图像看,该机最终坠毁在距离机降点 8 公里的农田中,残骸清晰可见。
![]()
从现场视频到记者邀请
行动结束后,俄方迅速启动舆论宣传攻势。11 月 1 日上午,俄罗斯国防部率先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战报,详细披露行动时间、地点及战果,并附上无人机拍摄的打击视频。视频中,乌军队员的装备散落一地,包括美制 M4 步枪、夜视仪和加密通讯设备,这些画面被俄方用于佐证 “西方持续向乌输送武器” 的说法。
更具冲击力的是俄方的 “现场开放” 策略。10 月 31 日,就在行动发生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视察曼德里卡中央军事临床医院时公开表示,俄军已在红军城方向形成合围,并愿意暂停军事行动 2 至 6 小时,邀请外国记者和乌克兰记者进入区域核实情况。这一提议被军事专家解读为 “精准的心理战”—— 若乌方允许记者进入,将坐实特种部队覆灭的事实;若拒绝,则会加剧国际社会对其 “隐瞒战况” 的质疑。
![]()
11 月 2 日,首批俄罗斯媒体记者进入行动现场。俄罗斯真理网发布的现场报道显示,记者在机降点看到了乌军队员的遗体和装备残骸,当地俄军指挥官还展示了缴获的作战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撤离路线和接应点。“这些特战队员训练有素,但行动策划存在致命缺陷,既没有空中掩护,也缺乏地面支援。” 该指挥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俄方的信息释放节奏层层递进:从总统表态到国防部战报,再到现场记者报道,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了主动。
![]()
从沉默到 “局势可控” 的回应
与俄方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方的信息管控。10 月 31 日行动发生后,乌克兰国内媒体未收到任何官方通报,多家试图跟进报道的媒体发现,相关稿件无法通过审核,部分提及 “红军城特种行动” 的社交账号内容被紧急删除。
直到 11 月 3 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才在前线局势通报中间接提及相关区域战况,但对特种部队覆灭一事只字未提。他表示,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承担了 30% 的战斗压力,俄军 50% 的精确制导炸弹都投向了这里,“我们并不容易”,并特别感谢了在该方向作战的 425 独立战斗旅等部队。这种 “只谈整体、回避细节” 的表态,被外界视为对俄方宣传的间接回应。
![]()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则在 11 月 2 日的声明中直接驳斥俄方说法,称红军城方向 “防线稳定,不存在合围”,俄方的报道是 “夸大其词的心理战”。但这一表态与开源信息存在矛盾 ——“电报” 平台上的乌军前线官兵账号透露,最近几天确实有特种部队执行任务,且 “至今未收到撤离消息”。
乌方的信息封锁并非毫无缘由。网易新闻客户端 11 月 3 日的分析指出,承认特种部队覆灭将打击前线士气,更可能影响西方援助意愿。当前,美国国会对援乌法案的分歧持续加剧,若传出 “美式装备和训练的乌军部队全军覆没” 的消息,将给反对援乌的议员提供新的论据。
![]()
战术漏洞与战略困境
这场特种行动的失败,暴露出乌军在战场指挥与后勤保障上的深层问题。“合法者” 频道(由乌克兰作者创建)11 月 1 日的分析指出,行动策划存在两大致命缺陷:一是保密工作不到位,行动路线被俄军无人机侦察截获;二是支援体系缺失,特战小组既没有炮火掩护,也没有后备部队接应,完全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乌军当前的战略困境。红军城作为顿涅茨克方向的重要桥头堡,关系到乌东防线的整体稳定。一旦该城失守,乌军的补给线将被切断,东线守军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此次特种行动的核心目标是为被围人员开辟通道,这从侧面印证了俄军在该区域的合围态势已初步形成。
![]()
从装备与训练来看,这支覆灭的特种部队堪称乌军精锐。他们配备的美制 “黑鹰” 直升机是 2024 年美国最新一批援乌装备,队员均接受过北约教官的专项训练。但装备优势未能弥补战术短板 —— 俄军在该区域部署了密集的无人机巡查网络,“柳叶刀” 无人机的滞空时间可达 6 小时,能对可疑区域进行持续监控,这使得乌军的机降行动很难达成突然性。
开源情报显示,2025 年以来,乌军在特种行动中的失败案例已达 17 起,主要原因集中在 “情报泄露” 和 “支援不足”。此次红军城行动的覆灭,只是乌军战场困境的一个缩影。
![]()
信息战背后的国际博弈
这场 “特种部队覆灭事件” 已超越单纯的战场胜负,演变为俄乌双方争夺国际支持的关键博弈。俄方的高调宣传,核心目标是削弱西方对乌援助的信心。俄罗斯国防部在战报中特别强调 “缴获美制装备”,就是为了向欧洲国家传递 “援助武器正在被大量摧毁” 的信号,加剧其对援乌成本的担忧。
乌方的信息封锁,则是为了维持 “防线可控” 的形象。乌克兰外交部 11 月 2 日警告国际媒体,警惕俄方 “制造虚假证据”,并指责俄方邀请记者的提议是 “政治作秀”。这种回应试图打破俄方的叙事闭环,但缺乏具体证据支撑,效果有限。
![]()
红军城特种行动的失败,可能对乌东战局产生连锁影响。军事专家分析,俄军在巩固该区域优势后,可能进一步向巴甫洛格勒推进,试图切断乌军的南线补给线。若这一目标达成,乌东防线将面临全面崩溃的风险。
对泽连斯基政府而言,当前面临着 “战场止损” 与 “舆论维稳” 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重新评估红军城方向的防御策略,避免更多部队陷入包围;另一方面,需应对国内民众对 “信息不透明” 的质疑 —— 已有乌克兰网民在社交平台留言,要求政府 “如实通报战况,尊重牺牲的军人”。
![]()
结语
俄方则可能借此次胜利扩大攻势。普京在 10 月 31 日的表态中已释放出 “掌控局势” 的信号,若能在红军城方向取得进一步突破,将为其在冬季作战中争取更多主动。
这场特种部队覆灭事件,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 —— 它既是战场的攻防较量,也是信息的博弈,更是国际势力的角力。无论乌方如何封锁消息,红军城的硝烟都已向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前线局势正进入更胶着、更残酷的阶段。
参考信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