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7 岁特别研究生冈本将志,于低温培养室内因缺氧窒息死亡。
这起发生在日本德岛大学的悲剧,以一种极其沉重的方式,再次向我们敲响了实验室安全的警钟。
![]()
日本德岛大学研究生死亡 图片来源:MBS News
根据德岛大学发布的重要公告,2025 年 10 月 20 日上午,该校药学研究科的一名特别研究生在位于蔵本校区医药创制教育研究栋一楼的低温培养室内被发现倒地。经现场急救后确认不治。
经过调查,死因被确定为缺氧,而导致这起悲剧的「凶手」,不是什么剧毒化学品,而是一块 31 公斤的干冰。
干冰也可以很危险
大家可能会问,干冰我们经常用,能有多大事啊。要是房间里氧气不够了,我们肯定会「憋得慌」,就会本能地跑出去,远离风险。
其实不然!
大家可能不知道,1 公斤的干冰,能变成超过 500 升的二氧化碳气体。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 3 米 x 4 米 x 2.5 米的小型仪器间中放入一箱 10 公斤的干冰用来保持低温,那这些干冰会释放出超过 5000 升(5 立方米)的二氧化碳,这足以让整个房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瞬间飙升到 18% !
![]()
干冰 图片来源:MBS News
这是什么概念呢?
空气中正常的二氧化碳浓度是 0.04%。
当二氧化碳浓度到 5% 时,你会头痛、眩晕、呼吸困难;
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8%-10% 时,它会直接麻痹你的中枢神经和呼吸中枢。
所以,你不会觉得「憋气」,你只会在几分钟内迅速感到精神错乱、乏力、昏迷,根本来不及自救。更要命的是,二氧化碳无色、无味,而且比空气重。
它会像水一样,从地板开始,一点点「淹没」整个房间。
也许你刚走进去站着还没事,但当你弯腰去拿东西,你的头部会瞬间进入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区域。没有警告,没有知觉,没有呼救,死亡来得悄无声息。
虽然报道中没有提及那位研究进入的实验室有多大,但是这个低温培养被放入了足足 31 公斤的干冰!
而导致这位研究生去世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疏忽大意。
最大的危险,往往来自于疏忽大意
10 月 28 日,校方在记者会上公布了这一事件中令人扼腕的细节:
事件地点位于德岛大学医药创制教育研究楼的低温培养室。
这栋研究楼于 10 月 19 日上午 8 点 15 分至下午 4 点 40 分全面停电,以进行日常的电气设备检查。
停电前一日(18 日)上午 9 点至 10 点之间,一研究室自行决定将约 31 公斤的干冰搬进低温培养室,此举是为了避免保存试剂的低温培养室温度上升。
然而,死者冈本将志所属研究室的学生和老师并没有被通知,校方也表示不知道这一情况。
调查显示,死者 18 日上午 9 点至下午 1 点参加了研究报告会,下午 1 点 12 分进入医药创制教育研究楼后便再也没有出现。
由于培养室当时仍处于低温环境,且门窗紧闭,外界难以察觉异常。
直到两天后(20 日)的上午约 10 点半,学校人员才发现冈本将志倒卧于低温培养室,已当场死亡。
司法解剖结果显示,冈本将志的死因为氧气不足。
「为应对 10 月 19 日计划的停电,学校于 10 月 18 日在低温培养室内放置了大量干
冰以保持试剂低温。然而,该操作并未事先告知所有可能进入该空间的人员,也未在现场设置『告知进入风险』或『低氧环境』警告标识。同时,研究室的通风/气体监测设施并未针对这一临时情境进行切换。
![]()
校方并不知情 图片来源:MBS News
在「不知情」和「无警示」的双重疏忽下,这名年轻的研究生独自进入了充满致命气体的房间,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德岛大学发布的公告 图片来源:德岛大学官网
尽管德岛大学在通告中对一位前途光明、才华横溢的学生在校园内不幸离世而深感痛惜,并希望彻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以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但这样的保证却也救不回那位研究生的生命了。
![]()
鞠躬道歉 图片来源:MBS News
事实上,一场实验室事故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因为一个单一的原因。它更像是一连串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每一块牌,都是一个本可以被拦住的疏忽。
2010 年 12 月,东北农业大学 28 名师生因实验用的羊没有经过检疫,且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戴手套和严格采取消毒措施,感染了严重的布鲁氏杆菌传染病。
2021 年,中科院化学所在 3 月 31 日发生了一起事故,反应釜爆炸致一人当场死亡。根据网传消息,事故发生的原因似乎是该同学没有经过冷却就打开反应釜,最终导致了反应釜爆炸。
![]()
图片来源:知乎
这么多的安全事故,一次次刺痛着我们的神经,那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如何打造安全科研环境?
我们都是科研人,我们都想发 paper,想顺利毕业,想做出点成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活着」。
想要打造一个安全的科研环境,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制定严格的制度流程
1. 制定或修订「干冰、液氮、惰性气体使用规程」—— 包括操作审批、人员培训、通风确认、气体释放评估、进入记录、监测报警、退出流程。
2. 建立「进入密闭、半密闭空间」制度 —— 如低温室、冷库、惰性气体室、暗室:须通风测试、氧气、惰性气体浓度监测、人员陪同、标识张贴、进入登记。
3. 建立「信息通知机制」,当任何可能影响环境安全的操作(如大量干冰进入、液氮瓶更换、通风关闭)发生前,必须通过邮件、公告+口头提醒通知所有可能受影响人员,并在现场设置显著告示。
(二)健全技术监控机制
1. 安装氧气浓度监测仪和惰性气体监测仪,设定报警阈值(例如氧气低于 19% 时报警)
2. 确保通风系统维护良好,低温室、冷库等处风速、换气次数达标。并在停电或设备故障情境下设应急通风方案。
(三)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
1. 开展「逃生演练」、「气体置换事故演练」、「停电设备故障应急演练」,让每位成员熟悉突发情景下的操作流程。
2. 在实验室醒目位置张贴「安全自查清单」:
本次操作是否会释放惰性气体或 CO₂?
空间通风状态是否已确认?
是否安装氧气/惰性气体监测?是否有报警装置?
所有相关人员是否已被通知?是否有进入警示标识?
停电或设备故障时是否有备用方案?是否已审批?
最后,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请记住,不出事,是运气;出事,是必然。
不要想着「我们组一直这么干,都没出过事。」——这句话,是实验室安全最大的敌人。
德岛大学的这名同学,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了。
请切记,安全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更不是应付检查的表格。它在你我每一天的实际行动里,是进门时那次驻足的张望,是随手贴上的温馨提示,是工作群里多发出的那条提醒。
请别让我们身边,再发生这样的事。
参考资料:
1.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ad4eeb86c1c37ad9127b3239d85960f779847561/comments
2.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6de704bc610bb841ed265011dd80c40c9fb1489f/comments
3.http://mp.weixin.qq.com/s/22AX2J7TAKmV3IJWOeS79w
题图来源:AI 生成+自己做的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响因子(2025 年最新版)
【2507】130 种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方法(附全套资料)
【2508】常见信号通路
【2509】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大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