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十月中旬印度航天界放了个大招,展出了LMLV登月火箭模型,3000吨起飞质量、31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这乍一看比我们长征十号的2189吨、27吨还亮眼。
可细琢磨一下,印度至今连一位宇航员都没送上过天,这就敢喊2040年载人登月?这火箭到底是真有硬实力,还是又一场PPT表演秀呢?
![]()
模型很漂亮,技术在哪里?
我们先掰扯掰扯这款LMLV火箭的纸面架构,它身高近100米,快赶上33层楼了。芯一级加助推器,一上来就要装7台240吨推力的液氧甲烷发动机,芯二级还得再来2台同款,芯三级则是2台22吨推力的氢氧发动机。单看这设计,确实蹭上了现在的热门趋势,毕竟液氧甲烷发动机眼下可是个香饽饽。
但说句实在的,印度目前手里只有2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技术底子,240吨级的?那真是连个影子都没见着。可别以为发动机是把小的放大,和3D打印一样简单,事实是推力提个12倍,燃烧室压力、涡轮泵功率、喷管设计,全得推翻了重新来。
![]()
再看中国的YF-100K发动机,130吨推力,2024年8月就完成了7机并联静态点火试验,这才叫实打实的工程进度,一步一个脚印,稳得很。可印度呢?单台240吨发动机的试车数据都拿不出来,就敢往火箭上一下装14台?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发动机布局,芯一级7台加助推器7台,总推力能到3360吨,可火箭起飞质量才3000吨。这意味着啥?火箭刚点火,推力就比自身重量还大,按常规设计,这很容易让火箭扛不住,结构会过载,搞不好刚起飞就出问题。
![]()
再看中国长征十号,21台YF-100K总推力2678吨,起飞质量2189吨,推重比控制得那叫一个恰到好处。印度这方案,要么是参数算错了,要么就是为了数据好看硬凑的。实在让人忍不住琢磨,这方案到底靠谱吗?
载人航天都没搞定,谈什么登月?
印度的“加甘扬”载人飞船计划。2004年就启动了,到现在连一次载人发射都没搞定。原定2025年底要搞的G1无人测试任务,这都10月了,连点动静都没有。
![]()
就这进度,还说要2040年登月?往前数15年,要干的活可一点不少,载人飞船得测4次,空间站得建起来,深空测控网得铺开,月面着陆器得验证,宇航员出舱服还得研发……每一项都是硬骨头,哪件都没法糊弄。
看看中国这边的进度,神舟飞船从1999年神舟一号,到2003年神舟五号送航天员上天,满打满算就用了4年。天宫空间站2021年刚开建,2022年就完成三舱组合体了。嫦娥五号2020年把月壤带回来,嫦娥六号2024年又去月背采了样。
![]()
这才叫技术积累,一步一步验证可行性,稳扎稳打。印度月船三号2023年登月成功确实该夸,但那是无人探测器,可无人探测器和把活人送上月球再安全带回来,技术难度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这里要提醒一句,还有个致命问题:测控能力。印度月船三号的深空测控,严重依赖欧空局和NASA帮忙。载人登月对测控精度、实时性要求更高,万一关键时刻美国人把信号掐了,宇航员在月球上咋办?
中国早就建成了自主可控的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全球加深空都能覆盖。这真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得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托底才行。
![]()
全球登月赛道上,谁在玩真的?
现在能真正扛起载人登月大旗的,其实就中美两家。先看美国这边,阿尔忒弥斯计划虽说进度一拖再拖,但人家的老底子还在。猎户座飞船该测的都在测,太空发射系统火箭也已经飞过一次了。最新时间表定在2027年载人登月,虽说隔热罩的问题让人有点担心,但起码关键技术都摆在明面上,没藏着掖着。
![]()
再看中国,长征十号火箭计划2027年首飞,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也都在按部就班推进。2024年完成的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验证的都是真刀真枪的硬件,不含糊。文昌发射场的登月工位正在建,天链卫星早就组网完成,就连航天员的月面出舱服都在测试了。每个节点都有具体成果落地,这才叫正经的工程推进。
![]()
至于其他国家,情况就差得有点远了。俄罗斯之前喊着2040年登月,现在因为预算问题,连超重型火箭都暂停了。日本跟印度合作搞月船五号,计划2028年发射,但那说到底还是无人任务,跟载人登月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说白了,21世纪30年代的载人登月竞赛,主角就只有中美两家。
![]()
这场竞赛比的是什么?
我们得先掰扯清楚一个事,航天工程真不是拼PPT上的参数,靠的是实打实的系统整合能力,还有多年攒下的技术积累厚度。火箭推力标得大,不代表真能顺顺利利飞上天;发动机装得多,也不等于这方案就靠谱。
印度现在的问题,就是想跨越式发展,但基础还没打牢。载人飞船连试飞都没搞,就开始谈登月。大推力发动机连试车数据都没有,就把方案定下来了。这真不是自信,是有点冒进了。有雄心壮志是好事,但工程规律得尊重。航天不是喊口号玩,宇航员的命,可不能用来给赶工期的政治计划陪葬。
![]()
印度定了2040年载人登月的目标,单看时间,15年不算太短,按理说有补短板的机会。但问题在于,这15年里要补的课太多了,如果“加甘扬”载人飞行能在2027年成功,之后每年都保持高强度的发射和技术验证,理论上2040年登月还有点可能。可了解印度航天的都知道,他们的传统是计划年年改,发射次次拖,这次能不能打破这个惯例,谁心里都没底。
中国航天的经验其实早就说明白了,登月这事儿急不得。当年美国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立项到1969年登月,只用了8年,但那是举全国之力堆出来的结果。
![]()
中国从2004年探月工程立项到现在,20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先绕、再落、再回,把基础打牢了,才敢说2030年前送人上月球。这节奏看着慢,实际上反而是最快的,因为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没走回头路。
![]()
所以对印度这次公布的火箭参数,我们看看热闹就行。纸面数据再漂亮,也得落实到真真切切的硬件上才算数。等他们把240吨级发动机稳稳点着火,把宇航员送上天再平平安安接回来,那时候再坐下来聊登月的事,才叫靠谱。现在这个阶段,模型归模型,现实归现实,完全是两码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