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克试图论证嫉妒和社会公平的关系,他认为工业时代产生了各种对社会公平的思潮,根本上都是源于人类的嫉妒心理,试图让社会屈服于嫉妒者。这个观点忽略了嫉妒对社会正义的正面影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青年社会运动,舍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对当时贫富差距的担忧。但是舍克认为这些人的诉求和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分子没有什么差别,本质上是敌视奢侈、崇拜贫穷,而要求全社会都要遵守一个固定的消费标准。他解释说自己并不支持炫耀和浪费性的消费,但他认为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有些人的正常追求,对其他人来说就是奢侈浪费。他担心对富人生活方式的批评实际上出自对他人生活方式的嫉妒,并可能导致社会丧失活力。
这是因为舍克错误地认为,人类对财富平等的偏好是完全由嫉妒所驱动的。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在2013年的一项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新西兰、德国等地的学生和公众,通过严谨的定量研究,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人们想要社会收入分配更公平,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特别嫉妒别人。换句话说,一个人是不是容易嫉妒别人,跟他是不是希望社会更公平,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推翻了舍克的观点。
![]()
实际上,即便舍克如此厌恶嫉妒,他也不得不承认“人必须配备潜在的嫉妒,以便反复地检验在他一生中不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解决方案是否公正”。也就是说,因为嫉妒情绪对社会差距非常敏感,所以可以作为一把衡量社会公正的尺。如果把那些约束嫉妒、呼吁社会公正的习俗,移植到现代社会中对社会公正的监督上,我们是有可能设计出既能保证个人积极性,又能保证社会公正的新习俗,甚至是新制度。
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移动网络时代,我们也会发现舍克的一些判断似乎在现在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说社会接近性,原先的解释认为我们只会跟自己身边的圈层、跟自己地位相近的人产生嫉妒情感,比如人们会嫉妒同级同事,而不是嫉妒CEO。然而今天随着各种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能够“看”到原先我们很难接触的阶层,而这种不断的信息暴露,产生了一种“接近的”错觉,让很多人产生原来很少见的嫉妒情绪。这种嫉妒情绪被网络的匿名性所强化,甩开了我们文化当中原有的遏制嫉妒的部分。因而,在今天的网络空间当中,你能发现许多的键盘侠、杠精等,这些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而对于那些总是担心被别人嫉妒,或者总担心自己会不会太容易嫉妒别人的朋友,希望你可以意识到这种情绪其实非常常见。世界不可能属于嫉妒者,但我们也不可能从社会中根除嫉妒。我们没有必要担心自己总是嫉妒别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接受世界的参差,也是与自己的不完美共存。我们更没有必要向嫉妒屈服,要勇敢地做更优秀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