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斑斓:色彩里的中国》
![]()
图片|外封
图片|内封
![]()
第一章 玄•纁
玄黄色杂:儒家群经之首《易经》为何有“天玄而地黄”之说?
谈到《易经》中那句“天玄而地黄”,不禁联想到美国导演罗恩·弗里克执导的纪录片《天地玄黄》。这部影片被西方影评家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甚至有影迷宣称:若流落荒岛,唯一要带的影片就是它。
《天地玄黄》全片无一句对白,仅通过高清影像与背景音乐的配合,向观众展现:世界古老的宗教圣地、庄严的宗教仪式、奇妙的自然景观、鲜为人知的神秘部族、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乃至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恐怖事件……
一幅幅高清壮丽的画面,伴随着深沉悠扬的音乐,流露出的天地人间之大美,深深震撼人心。相信每一个看完这部影片的人,都不免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深深的忧虑,并对片中提出的人类终极问题产生深切的思索——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
该纪录片引入中文世界时,译者舍弃音译“巴拉卡”与直译“祝福”,择取“天地玄黄”为名。这个名字非同凡响,它源自梁武帝为皇子读书而命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开篇首句“天玄地黄”,该句则化用自《周易·坤卦》“天玄而地黄”的宇宙生成论。这一名称不仅暗含先民通过神话叙事对宇宙本源的追问,更通过汉语文化圈的广泛共鸣,彰显出传统宇宙观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玄色天成:幽玄含赤的天地始章
《道德经》有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中的“玄”字意蕴深远,微妙至极。它如同一根细线,悄然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读书读到绞尽脑汁也无法理解时,可能会抱怨书本太过“玄奥”,或者依然相信其中暗藏“玄机”。当我们思念某人,内心五味杂陈、难以言喻时,会感叹思念是件很“玄”的事。当我们费尽心思完成一项复杂任务,却在截止日期临近时仍未找到满意方案,只能“玄乎”地将就应付……
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玄”原本是用来描述上天之色的。从《周易·坤卦》“天玄而地黄”的朴素宇宙观,到《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韵律化表达,再到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玄黄色杂”的文艺理论建构——“玄”始终作为天色的象征符号存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献虽普遍以“玄”指代天色,但它究竟对应何种具体颜色,历来众说纷纭。正是这种语义的模糊性,反倒让“玄”这一色彩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而当我们抬头观天时,便会发现,这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性,恰与天空的真实色彩变幻遥相呼应。
![]()
图1-1 南宋 赵构 《高宗千文册》开篇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宋高宗书写《千字文》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追尊的远祖赵玄朗(“玄”字)名讳,将“天地玄黄”改为“天地元黄”。无独有偶,清朝康熙年间以降,因避康熙帝玄烨之讳,“天地玄黄”同样被长期改写为“天地元黄”。
实际如果试着从人间仰望天空,不难发现上天其实是烂漫纷披、五色杂陈的。你看那天上:白天有红日高悬,夜晚有皎洁月光,晴天时蓝天白云,落雨前乌云密布,雨过天晴时还会出现五彩斑斓的彩虹。就连同一轮太阳,在日出、日中和日落时分,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就更不用说整片天空在不同时段、不同天气情况下色彩的千变万化了。
我们都知道天色变化多端,但典籍中常说的“玄色”,到底是种什么颜色呢?要明白这个,不妨先看看“玄”字的构造。古文字研究显示,甲骨文里的“玄”字,样子就像两根丝线交织在一起,跟现在的数字“8”相似。古人用这个字形表示染色后悬挂晾晒的丝带,因此“玄”与“悬”相通。此后因其丝线交织的形态,逐渐衍生出宋代张载所言“两在故不测”的哲学意蕴,用以形容那种幽微难辨、浑然天成的玄妙之境。
“玄”字恰似一柄穿越时空的钥匙,为我们开启古人认知中的天色密码。试想远古先民仰望苍穹时,那深邃的幽蓝与神秘的暗黑浑然交融——这不正是“玄”字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天地故事吗?
白昼,天空明澈如洗,万物清晰可辨;夜幕降临,深邃的苍穹仿若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近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皆历历在目;抬头仰望,那遥远的天穹却变幻莫测,令人难以捉摸。古人以“玄”字形容天色,不正是捕捉到了这份朦胧而神秘的美妙吗?
当物体置于明亮处时,一切都显得直观而确定,缺乏神秘感;而置于幽暗处时,则变得难以捉摸,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玄”色不仅记录了古人眼中的天色,更凝结着他们对宇宙的深刻感悟。
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里,既藏着先民仰望星空时的惊叹,又饱含着对天地奥秘的思考。每当我们凝视“玄”字,仿佛就能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那浩瀚星空带来的震撼与永恒。
要特别说明的是,玄色并不是某个固定颜色,它其实是一个宽泛的色系,所有深暗系的颜色都可归为玄色。古人对玄色的理解相当灵活:时而是黑中透青的沉静,时而是黑中泛赤的深邃,有时干脆就是纯黑。这些不同的描述,其实都在传递玄色那种独特的深邃韵味。
正是这种色彩的不确定性,赋予了玄色独特的文化魅力。相较于其他具有明确色相的颜色,玄色更像一个流动的色彩场域,随着观察角度、光照条件和观者心境而不断变幻。这种特性使玄色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体验,升华为一种承载哲学思考的精神符号——它既是对物质世界的抽象表达,也是对认知边界的诗意探索。
玄色的变幻始终追随着太阳的脚步。当夕阳最后一缕光芒隐没,天地陷入纯粹的漆黑——这便是玄色的终极形态。但造物主更钟爱为我们展现玄色的万千变幻:暴雨将至时,天际浓云如墨汁倾泻,却在边缘透出青灰幽光,仿佛天地屏息凝神,静待一场盛大的宣泄。星月交辉的夜晚,深邃的蓝黑天幕间,繁星像被揉碎的钻石随意洒落,月光则晕染出一圈朦胧的青色光晕,让整个夜空变成流动的玄色绸缎。最动人的,莫过于破晓前的玄色蜕变:东方的黑暗被悄悄注入赤色脉络,如同水墨画中的淡彩渲染,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界处,演绎着周而复始的生命寓言。这些精妙的玄色变奏,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大自然为我们谱写的一首无声诗篇。
在玄色千变万化的色谱中,太阳即将东升、黎明破晓前的最后一刻,那深邃幽暗却又隐隐透出赤色微光的天色,最是扣人心弦、令人神往。这不仅是昼夜交替的预告,更像是宇宙天地初开时的鸿蒙刹那,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与希望。世界各文明的创世神话中,这种黑暗基调的独特变奏(如古巴比伦的混沌之神提亚马特、北欧的雾之国尼福尔海姆),都象征着最初的曙光。汉代以后的学者更加倾向于将玄色理解为黑中透赤的颜色,或许正是为了强调这份孕育于黑暗中的勃勃生机与初始之美。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这一描述清晰地界定了玄色的特征——黑色中透出赤色。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则认为,玄与缁(zī)同色,但深浅有细微差别,并进一步指出,玄色的染法以朱为底,印证了其中蕴含的赤色成分,同时也强调了玄与缁在颜色上的微妙差异。
![]()
图1-2 明 玄天上帝画像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画中玄天上帝身着黑中带赤的玄色袍服。玄天上帝,又称玄武上帝、真武上帝,是道教执掌北方、司水与司命之神,湖北武当山即其主要道场。
图1-3 明 玄天上帝画像 美国康奈尔约翰逊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将道教神祇真武以玄天上帝的形象呈现:身披黑里透红的玄色袍服,稳坐云端岩座之上,周身环绕侍从与神将元帅。
![]()
图1-4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与两位官员身着红袍和绿袍不同,宋徽宗身着黑里透红的玄色袍服。
图1-5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之隋炀帝像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中隋炀帝头戴皮弁冠,身穿玄端,腰束朱色革带,下搭朱色蔽膝,脚蹬赤舄。
《周礼·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古代染制工艺,提到“五入为緅(zōu),七入为缁”。这里的“入”指染色次数。郑玄在注解中推测:既然五入得緅 色,七入得缁色,那么六入所得当为玄色。这一推测不仅揭示了玄色在染制工艺中的位置——即在緅色与缁色之间,更说明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需先用五道工序染成暗红色,再在第六道工序中加入黑色染料,方能得到黑中透赤的玄色。如此繁复的工序,既需要高超技艺,又依赖丰富经验,充分展现了古代染制工艺的精湛水平。
制作:凌小凡
初审:司丽丽
终审:李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