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与《能源》杂志共同主办,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央企碳资产公司联合承办的“2025能源环境技术大会——碳资产管理创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论坛作为“2025能源环境技术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下的企业低碳转型路径,致力于为控排企业提供碳约束时代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碳市场重要单位、学术界及电力、石化、钢铁、水泥等重点控排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开幕式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田啟、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俊、《能源》社社长兼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岳轩分别发表致辞。论坛由《能源》杂志副总编辑王秀强主持。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田啟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田啟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湖北作为生态、工业、农业大省肩负特殊使命,碳市场重要性凸显,碳资产管理是关键引擎。他介绍,湖北碳市场运行11年多,“中碳登”落户武汉,试点交易规模领跑全国,碳金融业务规模持续扩大;10月18日还上线“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田啟表示,湖北将从强化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开放合作三方面发力,推动碳市场发展。他期待各方分享经验,为碳市场建设注入动力,共谱湖北绿色低碳发展新篇,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俊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俊提到,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平台,已支撑市场实现平稳运行超千日、安全清算超千亿元的“双千”里程碑,并助力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配额清缴完成率达99.98%。为推动碳资产管理创新,中碳登正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产业焕新-企业转型”的完整生态,通过强化产融协同、搭建产业平台、集聚产业链条,推动碳资产管理从单一履约迈向全链条价值创造。
![]()
《能源》杂志社社长、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周岳轩
《能源》杂志社社长、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周岳轩认为,在当前碳市场从试点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当充分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健全市场机制、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丰富碳金融工具等手段,引导企业将碳资产管理从被动的履约合规,转向主动的价值创造和战略布局,从而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共进的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业内专家围绕“双碳”目标和低碳能力建设发表真知灼见: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彭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彭勃汇报以“碳交易市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商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阐述了CCUS技术在全球及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前景。目前全球项目数量与捕集能力持续增长,但仍与温控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然而,CCUS商业化仍面临经济性、法规体系不健全、核算方法缺失等多重挑战。为推动其规模化发展,需多方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建立碳市场衔接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符合国情的CCUS商业化模式。
![]()
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子杰
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子杰围绕“电力集团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分享了关键经验。当前,数据质量管理面临计量设备精度、核算链条人为干扰等多重挑战。为应对挑战,企业正从制度建设、技术规范和数智转型三方面构建坚实防线:通过制定多项内部管理办法规范流程;利用信息化直采系统确保数据源头真实;借助智能分析平台实现数据异常的精准预判。
![]()
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碳资产业务部副总经理王家宇
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碳资产业务部副总经理王家宇分享了企业碳资产管理业务与智慧综合能源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作为全国首家碳资产和综合能源服务双轮驱动的公司,将两者深度融合、互相赋能,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碳资产管理方面,公司为华能集团提供全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服务,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占比达10%,累计节约履约成本超2亿元。综合能源服务方面,公司打造“华云慧能”数字化平台,开发了虚拟电厂、储能调控等核心技术,累计投资60余个项目。
![]()
大唐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史伟伟
大唐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史伟伟在会上分享了创新"碳足迹与碳核算"管理实践,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与国内政策要求,大唐集团将产品碳足迹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抓手,通过"战略引领、采购导向、倡议协作、服务赋能、科技创新、数智应用"六大举措系统构建碳管理能力。实践包括在采购中设置绿色评分项,建立"1+N"服务体系;为供应商提供"能算、能认、能减"的全链条碳足迹服务,已完成多家工厂碳核算,以及数十个种产品碳足迹评估;并自主研发绿色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碳核算在线化与标准化。
![]()
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刘冰
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刘冰汇报中提到,面对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要求,国家电投创新提出"能-碳-数"一体化发展路径,构建了从能源供给、碳管理到数字化运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公司以自主研发的"天枢一号"智慧系统为核心数字底座,打造了政府侧昆山城市智慧能碳平台和企业侧能碳管理平台,实现能源与碳排的精准管控。公司通过实践验证了"能-碳-数"一体化模式在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方面的显著成效。
![]()
中建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碳业务部总经理石磊
中建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碳业务部总经理石磊指出,随着全国碳市场正式将水泥行业纳入监管,超过1000家水泥生产企业将面临全新挑战。水泥行业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分解、化石燃料和外购电力,短期内需通过原料替代和燃料替代实现减排,长期则需依赖碳捕集技术突破。
中建材绿能创新 “跨行业碳交易” 理念,与多行业央企合作,通过 “碳配额结构化交易” 模式,为浙江南方水泥三家企业提供预付款支持燃料替代技改,预计年降燃料成本约 3000 万元、减碳 30 万吨,打造建材行业示范案例。
![]()
北京京能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总监兼研究院院长韩曙东
北京京能易碳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总监韩曙东博士在报告中指出,京能易碳以构建“1中心+4平台+N类数据服务”为方向,结合产品独特的“积木式”架构,深度融合工业know how、lca方法学和商业数据库,通过最小工业单元配置组合的方式,定制化支撑碳排放管理、碳足迹管理、cbam填报的全流程需求,适配多种行业和国内外标准,真正实现碳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和低门槛化。
在实践层面,公司为京能集团构建了集碳数据管理、内部碳交易、绿色供应链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对内精准管控、对外绿色采购,并积极探索AI技术在碳足迹建模、预测预警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华中区域双碳总监赵光洁
赵光洁分享 “国际背景下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指出全球碳足迹管理成贸易核心要素,欧盟领跑、美加分层推进、亚洲加速对接。
我国从 2021 年《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 2024 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体系,2030 年将出台 200 个重点产品核算规则。他建议,行业需健全核算标准、完善标识认证,企业应做好数据收集、核算分析、认证披露,未来借力数字技术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
![]()
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
仝岩围绕 “碳金融发展及典型案例” 表示,碳金融已从现货交易拓展为含投资、融资、支持工具的综合体系。2025 年国内 CCER 市场快速发展,国泰海通参与光热项目CCER交易为首航高科创收超3000万元,承销首单 “碳资产 + 乡村振兴” 中期票据、首单 CCER 开发量债券,助力建设银行推出 “建碳贷” 碳质押业务。公司构建 “9+2” 碳金融服务体系,未来将持续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服务实体企业的碳金融需求。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tg@inengyuan.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