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以“金角银边”为切入点,持续推进花园城市建设。那些曾被忽视的边角地、闲置地,逐步被改造为各具特色的小微花园,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逐步成为市民的生活日常。这不仅是城市空间的精致再生,更是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探索绿色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动实践。
街头“微更新”,城心见绿意
“金角银边”原为围棋术语,指落子位置不同,效率各异。这一理念被延伸至城市建设中,体现为对街头巷尾等小微空间进行绿化美化,将其打造为充满活力的“微花园”,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同时,增强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
位于朝阳门北大街的金奖作品《香柏花韵·慢调花园》
2025年9月,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联合主办的“金角银边城市微花园设计建造全国大赛”圆满落幕。本次大赛历经方案征集、多轮评审与全民投票环节,从全国28个省区市报送的337个设计方案中,最终评选出30个“最佳设计方案”、46个“优秀设计方案”,并遴选出100个具备实施条件的微花园方案。目前,这100个可实施的方案已在东城区、西城区的“金角银边”地块完成建设并集中亮相。
这些“金角银边”,往往是城市规划中容易被忽略的“边角料”:狭窄的街旁绿地、立交桥下的灰空间、街头巷尾的缝隙地……而正是对这些“剩余空间”的精细化激活,最能体现城市治理的细腻程度。此次新增的100处“金角银边”微花园亮相街头,不仅丰富了北京花园城市的场景内涵,也为全国城市小微空间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一地一景,“绣花”功夫见匠心
北京的“金角银边”改造,并非简单的绿植填充或设施堆砌,而是一场贯穿“因地制宜”与“文化赋能”理念的“设计实践”。
![]()
位于国子监对面的大赛作品《书山有路勤为径》
在国子监街对面,一处微花园被设计为徐徐展开的“书卷”形态,景观小品与国学文化元素相融,让游客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体会到微花园的匠心呼应。东二环朝阳门附近的一家烤鸭店旁,原本平淡的边角地化身为“福鸭”主题微花园,以艺术化手法融合地域商业特色,成为独具辨识度的网红打卡点。毗邻地坛公园南门的“竹岫园”,则以竹构山形呼应地坛底蕴,在现代城市与历史遗产之间建立起诗意链接。
![]()
位于东城区国际人才公园内的大赛作品《竹岫园》
这种“一地一景”的模式,体现出花园城市建设中的“绣花”功夫。它要求设计者充分调研周边环境、历史文脉与居民需求,让每一处“微更新”都成为讲述本地故事、服务本地生活的载体,真正实现“千园千面”,将美好生活愿景融入市民的日常体验。
小空间大作为,点亮百姓“微幸福”
“金角银边”改造的核心价值,最终体现在对人民生活的美化与提升上。这些小微空间,面积虽小,却承载着丰富的社区功能,成为点亮市民生活的“微幸福”空间。
在北京,一批经过改造的“金角银边”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口袋公园。丰台区的“如琢园”等街角公园里,随处可见嬉戏的孩童、散步的老人,歌声、笑声与花香交织,展现出小微空间激发出的社区活力。此类改造不仅消除了原有的“脏乱差”现象,更将城市“边角料”转变为休闲的“社区客厅”,切实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金角银边”的实践表明,城市的品质与温度,不仅体现在重大工程中,更蕴藏于与百姓日常紧密相连的方寸之地。当城市学会善待每一个角落,生活其中的人们便能真正“慢下脚步、享受生活”,在转角处遇见诗意。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角银边”被激活,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生态底色与人文魅力将愈发鲜亮,这一实践也为全球高密度城市的绿色更新,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北京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