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资阳街头,放眼望去,高楼林立、大道平坦、一江清波、满城绿意……一城之美,始于颜值,精于品质,终于为民。
城市清晰可见的变化,折射出我市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用“整容”的精致、“绣花”的细腻,实现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
精梳细理 让城市“面子”更靓丽
保持城市洁净,是维持城市“体面”的基本。
随着冬季临近,资阳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不仅高标准完成日常道路保洁,还重点对背街小巷、便道、绿化带、树坑、墙角等区域进行全方位清理,全面提升整体卫生质量。
![]()
砖缝除草。
如今,资阳已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覆盖全面、清洁见底、常态长效的环卫保洁机制。主城区清扫保洁基本实现100%全覆盖,城市精细化深度清洁不断向各类公共设施、绿化区域等细微处延伸。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与人口持续增长,各类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急剧增加。
每天清晨六点多,垃圾运输员陈德全便开始一天的收运工作,将自己负责的辖区垃圾运至南骏大道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
![]()
垃圾清运。
南骏大道垃圾中转站是目前市城区承载量第二大的中转站,主要负责片区内的生活垃圾压缩,日处理量达90吨。对于不同类别的垃圾,该站实施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经压缩后运往发电厂焚烧;厨余垃圾则通过专用设备进行干湿分离再压缩;可回收物分拣后,由再生资源公司统一回收。有害垃圾经收集交由具有处置资质公司统一处置。
2024年1月1日,《资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同年3月,资阳市在6个镇街、12个社区率先启动试点,在城管部门积极推动下,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新风尚。
在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各区县升级改造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了一批标准高、形象佳、管理规范的集中投放点,并积极推进垃圾处理方式从“卫生填埋”向“清洁焚烧”转型,全市3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在2024年底全部封场,有序开展绿化等工作。
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3座;中心城区设有垃圾中转站6座、生活垃圾分类服务站38座、分类投放点1146个,主次干道配置果皮箱2915个。
在系统推进下,中心城区日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量达53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回收利用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37%和86%。
暖心服务 让城市“里子”更温馨
如厕是民生小事,也是每个人的急事。
如今在资阳街头,清晰的公厕指示牌随处可见。一批设计独特的示范性公厕,更成为装点城市、转变观念的亮点:九曲河广场的智慧公厕点缀着海洋主题壁画,雁江区莲花街道的铁一村公厕则拥有酷似火车头的独特外形……提升了公众对公厕的认知。
![]()
公厕保洁。
如何让市民出门在外不再束手无“厕”?资阳市以“厕所革命”作为破题关键。
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局持续推进公厕建设与提质。通过新建与改造,优化空间布局——目前中心城区公厕总量达141座,在主次干道实现了300-500米服务半径的有效覆盖。大力提升公厕品质,不仅拓宽面积、更新老旧设施,更增设了无障碍设施与第三卫生间,保障特殊人群的便利。
此外,智慧化升级带来了全新体验。在一些重点区域,公厕通过外部屏幕实时显示温湿度、人流量等信息,内部配备智能感应冲水、厕位使用状态显示等系统,打造出“智能+便民”的舒适如厕环境。
便民摊区,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
傍晚时分,梅西中学路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六十多个摊位依次排开,小吃饮品琳琅满目,市民们穿梭其间,享受着这充满烟火气的便捷与惬意。然而,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流动摊贩见缝插针,高峰期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让紧邻的医院、学校和高密度住宅区不堪其扰。
![]()
城管执法人员巡逻。
转机源于资溪城管执法大队与社区的联手破局。他们不再简单地“一赶了之”,而是选择“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新路径——合理规划出一片专属区域,为流动摊贩“安家”,并统一定制尺寸一致的摊位。如今,整条道路既保留了往日的热闹,更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清爽与秩序。
“现在在这里摆摊也安心,不用再像以前打游击战了。”摊主王建国这朴实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同行的心声。这份安心的背后,是城市管理的持续守护。
每天下午两点,资溪城管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都会准时出现在这条街上,用常态化巡逻维系着这份难得的平衡。
梅西中学路的成功实践,正是资阳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全市中心城区超2791个流动摊贩的管理课题,城管部门交出了一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答卷:一方面,对刘家湾市场、鼎盛泓府步行街等19处顽固点位实施精准整治;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设置了43个便民摊区,切实做到了整治一处、巩固一处、提升一处。
更深入的暖心服务,正通过“城管进社区”融入城市肌理。资阳创新建立“社区吹哨、城管报到”机制,在全市中心城区设置66个社区城管服务站、855个小区服务点,410名城管队员全时段响应社区诉求。他们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员——通过“接哨一派单一联动一反馈”全链条机制,30分钟上门服务、24小时不打烊。今年,已快速处置群众反映问题8134件,处置率100%。
智慧管理 让城市“脑子”更聪明
上午九点,资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操作员刘常敏接到一条市民上报:雁江区雷音花园外有游商占道经营,并搭棚遮挡行车视线,希望尽快处理。案件通过平台迅速派发至责任辖区——城东大队市容四中队,执法人员随即出动,仅用2小时内便妥善安置了该路段的流动摊贩。
这一案件的快速解决,得益于2023年11月在全省率先建成投用的资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运管服”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公安“天网”等1.3万余路视频资源,运用23类智能识别算法,构建起“问题发现—自动派遣—处置反馈—结案归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
![]()
资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线上接单。
平台的核心是指挥协调系统,它如同城市管理的“智慧大脑”,能统一受理12345政务热线转办、资阳观察APP拍照上传、人工巡查采集、视频监控采集、车载自动采集等多种渠道的案件,并实现自动派单、快速响应。运行以来,已累计受理案件超12.7万件,办结率高达99.9%,成为提升办案效率的关键支撑。
针对城市管理中的各类痛点,平台精准打造了九大智慧应用场景,实现了高效治理:门前三包系统动态管理1.8万余家商户,发现问题自动发送提醒短信,超过半数商户在接到提示后能够自主完成整改,有效缓解了管理力量不足的矛盾;餐饮油烟系统对322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实施在线监测,一旦出现排放超标立即触发预警,预警信息至商家,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理;若商家未及时处理,系统将自动生成案件并派至相关处置单位处理,案件办结率达到100%;智慧环卫系统接入154辆环卫车定位数据、200个公厕臭味、304个垃圾分类亭(点)监测数据,对环卫作业车辆实时轨迹、行驶速度、路径范围,公厕异味、公厕蹲位、公厕湿度温度以及垃圾分类亭(点)垃圾投放行为、环境状态等前端数据实时上传系统,为精细化管控提供有力支撑;噪声监测系统在多个公园广场布设智能设备,构建起从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到远程劝导的噪音扰民闭环处理机制……这些场景共同构建起平台覆盖全面、响应迅速、处置精准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
垃圾分类环保驿站。
通过科技赋能,资阳市“运管服”平台不仅实现了群众诉求的快速响应,更推动了城市管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的深刻转变,真正让城市运行更智慧、市民生活更舒心。
一江清波,映照城市蝶变;满城绿意,滋养市井烟火。资阳,这座用“绣花功夫”雕琢的城市,正将其管理的精度,转化为民生的温度,书写着“颜值”与“气质”兼修、“面子”与“里子”并重的宜居新篇。
见习记者 曾昕 全媒体记者 凌曦曦
来源:资阳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