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谒陵,鎏金穹顶触千年
当草原的第一缕晨光刺破晨雾,我已站在成吉思汗陵的红墙之外。风带着草原特有的清冽,裹着淡淡的酥油香,拂过脸颊时,竟似有千年前的马蹄声,从风里隐隐传来。眼前的陵寝群,如卧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雄狮,朱红的宫墙泛着温润的光,鎏金的穹顶在薄雾中闪烁,像极了成吉思汗当年征战时,头盔上折射的寒芒 —— 那是属于草原英雄的光芒,穿越八百年风沙,依然灼人眼眸。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沿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脚下的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似踩在历史的脉络上。路两旁的经幡柱笔直挺立,五彩的经幡在风里舒展,蓝如穹苍,白似云朵,红若烈火,绿像草原,黄如大地,每一道褶皱都藏着蒙古民族的祈愿,每一次飘动都似在诉说《蒙古秘史》里的传奇。导游说,这些经幡上印着的 “唵嘛呢叭咪吽”,已在风里吟诵了八百年,为的是守护陵寝中的英灵,也为草原的子民祈福。
穿过 “气壮山河” 的牌坊,眼前豁然开朗 —— 三座相互依偎的穹顶建筑,便是成吉思汗陵的核心 “八白室”。中间的穹顶最高,如草原的苍穹般辽阔,两侧的穹顶稍低,似雄鹰的双翼,守护着中央的英灵。穹顶边缘的鎏金纹饰,雕刻着卷草与云纹,在晨光中泛着细碎的光芒,那是蒙古工匠用巧手铸就的匠心,每一刀都刻着对英雄的敬仰。
我站在陵寝前,望着那鎏金穹顶,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不是一座普通的衣冠冢,这里封存的,是成吉思汗的佩剑、马鞍与衣物,是蒙古民族从部落林立到一统草原的荣光,是铁骑踏遍欧亚却始终眷恋故土的深情。《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出征西夏途中病逝,遗体被秘密安葬,无人知晓其确切位置,而他的亲信则带着他的衣冠与器物,辗转迁徙,最终在鄂尔多斯草原停下脚步 —— 因为这里的水草,像极了他生前最爱的斡难河畔。
![]()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洒在陵寝的朱红宫墙上,将墙上的壁画映得愈发清晰。壁画上,成吉思汗身披铠甲,手持马鞭,身后是万马奔腾的铁骑,前方是辽阔无垠的草原。画师用浓墨重彩,将英雄的威严与草原的壮阔定格,那些奔腾的马蹄、飞扬的鬃毛、将士的呐喊,仿佛要从墙上走下来,在我眼前重现当年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的豪迈。
不远处,几位达尔扈特人正缓缓走来。他们身着深蓝色的蒙古袍,腰间系着红色的腰带,头上戴着黑色的礼帽,步伐沉稳而庄重。他们是成吉思汗陵的守陵人,从成吉思汗病逝那年起,达尔扈特部落便世代守护陵寝,不纳赋税,不服兵役,只为守护这草原的精神图腾。领队的老额吉(蒙古语 “母亲”)看到我,停下脚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孩子,心怀敬畏,才能听见英灵的声音。” 她的声音沙哑却温暖,像草原上的老树皮,藏着岁月的厚重。
我跟着老额吉走进陵寝大殿,殿内的酥油灯长明不熄,橙黄的火苗轻轻摇曳,将殿内的一切都染成温暖的橘色。酥油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混着淡淡的檀香,让人瞬间静下心来。大殿中央,摆放着成吉思汗的灵柩,灵柩上覆盖着深蓝色的缎面,上面绣着金色的龙纹 —— 那是当年元朝皇帝赐予的御品,历经八百年,缎面虽有些褪色,却依然透着庄严。
老额吉走到灵柩前,从怀中取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双手捧着,缓缓举过头顶,然后轻轻放在灵柩上。她闭上眼睛,口中默念着蒙古语的祈愿,声音低沉而虔诚。我站在一旁,看着她的背影,看着酥油灯的火苗在她身上跳动,忽然觉得,这八百年的坚守,不是负担,而是达尔扈特人血脉里的使命。泪水不知不觉间滑落,滴在冰凉的青石板上,那是被这份执着打动的泪,是为英雄与守陵人的故事而感动的泪。
![]()
史溯英魂,铁骑踏遍欧亚风
在陵寝的文物陈列馆里,我看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弯刀。导游说,这是成吉思汗年轻时使用过的佩刀,刀鞘上的纹饰虽已模糊,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我隔着玻璃,轻轻抚摸着刀的轮廓,仿佛能触摸到成吉思汗当年握着刀柄的温度 —— 那是属于草原英雄的温度,带着少年的热血与中年的沉稳。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少年时父亲被塔塔儿部杀害,部落离散,他与母亲、弟弟们在草原上艰难求生。有一次,他被敌对部落俘虏,戴着木枷在草原上流浪,却从未放弃过统一蒙古的梦想。后来,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勇气,逐渐收拢部众,击败了扎木合、王罕等强敌,最终在 1206 年的斡难河大会上,被推举为 “成吉思汗”,意为 “拥有海洋四方的可汗”。
陈列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用红色的线条勾勒出成吉思汗的征战路线 —— 从蒙古草原出发,东抵金朝,西至花剌子模,南达西夏,北到贝加尔湖,铁骑所到之处,无不臣服。导游指着地图上的花剌子模,说:“当年成吉思汗派商队出使花剌子模,却被当地守将杀害,货物被劫。成吉思汗为了复仇,亲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的城池一个个被攻破,最终亡国。” 地图上的红色线条,像一条奔腾的巨龙,跨越了山川河流,也跨越了时空,将成吉思汗的传奇永远定格。
我在一件马鞍前停下脚步 —— 这是成吉思汗征战时使用的马鞍,木质的鞍身已有些开裂,皮革的鞍鞯也已磨损,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坚固。导游说,成吉思汗一生征战四十余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马背上度过,这副马鞍陪着他走过了无数战场,见证了他从少年到可汗的蜕变。“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征战中落马,马鞍摔坏了,他的部下想为他换一副新的,他却拒绝了,说‘这副马鞍陪我打过胜仗,它是我的战友’。”
![]()
看着这副马鞍,我忽然想起了成吉思汗的名言:“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这句话里,藏着草原英雄的野心,也藏着他对草原的热爱。他一生都在征战,却始终眷恋着蒙古草原 —— 他曾说,死后要葬在不儿罕山,因为那里是他少年时避难的地方,是他心中最神圣的土地。可最终,他的遗体却消失在草原的风沙中,只留下这副马鞍、这把弯刀,还有一座衣冠冢,供后人缅怀。
陈列馆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陶罐,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泥土。导游说,这是从成吉思汗可能的安葬地 —— 不儿罕山采集的泥土,虽然无人知晓他的真正陵墓在哪里,但达尔扈特人每年都会去不儿罕山,带回一捧泥土,放在陵寝里,象征着成吉思汗的英灵与故土同在。“我们不知道大汗葬在哪里,但我们知道,他的魂,永远在草原上。” 导游的声音里满是自豪,也带着一丝遗憾。
我走出陈列馆,来到陵寝后的 “铁马金帐” 景区。这里复原了成吉思汗当年的营帐与战场,金色的大帐在草原上格外醒目,帐外摆放着仿制的投石机、攻城锤,帐内则摆放着成吉思汗与将领们议事的桌椅。我走进大帐,仿佛看到了当年成吉思汗与将领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征战策略的场景 —— 他眉头紧锁,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将领们则屏息倾听,眼神中满是敬佩。
帐外,几位演员穿着蒙古铁骑的铠甲,正在表演模拟攻城的场景。他们手持长矛,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呐喊声震天动地。阳光洒在他们的铠甲上,泛着冷冽的光,让人仿佛回到了八百年前的战场。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的身影,听着他们的呐喊,忽然觉得,成吉思汗的铁骑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依然在草原上传承着。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草原上,望着远处的陵寝。鎏金的穹顶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红的光,像一颗永不坠落的星辰。风从草原上吹过,带着青草的香气,也带着千年前的马蹄声。我想起了成吉思汗的一生,想起了他的雄心壮志,想起了他的铁血柔情,想起了他对草原的眷恋。泪水再次滑落,那是为英雄的传奇而感动的泪,是为草原的壮阔而震撼的泪。
![]()
祭典庄严,酥油灯下诉虔诚
“明天是每月一次的小型祭祀,你要是想看,早点来。” 前一天晚上,老额吉告诉我。我特意定了凌晨五点的闹钟,天还没亮,就往陵寝赶去。
清晨的草原格外安静,只有风的声音与远处的狗吠。陵寝的红墙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重,只有大殿的窗户里,透出酥油灯的微光,像黑暗中的星辰,指引着方向。我走到大殿外,已经有不少达尔扈特人与牧民在等候,他们大多身着传统的蒙古袍,手中捧着哈达、奶酒、羊肉,脸上满是虔诚。
六点整,祭祀仪式正式开始。达尔扈特的祭陵官身着红色的祭服,手持法器,缓缓走进大殿。他先是在灵柩前点燃三炷香,然后双手合十,口中默念着祭文。祭文用蒙古语吟诵,声音低沉而庄严,虽然我听不懂内容,但从他的语气中,能感受到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与缅怀。
随后,牧民们依次走上前,向灵柩献上哈达。第一位献哈达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阿妈,她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慢慢走到灵柩前,双手捧着哈达,轻轻放在灵柩上,然后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她的额头磕在青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我的心上。老阿妈站起身时,我看到她的眼角挂着泪水,那是对英雄的思念,也是对草原的祝福。
![]()
接着,几位牧民捧着奶酒,走到灵柩前。他们将奶酒倒入银碗中,然后用手指蘸了一点奶酒,轻轻弹向空中 —— 第一弹敬天,第二弹敬地,第三弹敬成吉思汗的英灵。奶酒的香气在大殿中弥漫,与酥油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无比的神圣。
最让我感动的是献 “全羊” 仪式。两位达尔扈特人抬着一只完整的烤羊,走到灵柩前。烤羊的皮呈金黄色,油光锃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祭陵官用刀将羊的头、腿割下,分别摆放在灵柩前的供桌上,然后口中吟诵着:“大汗啊,这是草原上最肥美的羊,请您享用,愿您保佑草原风调雨顺,子民安康。”
仪式进行到一半时,大殿外忽然响起了马头琴声。一位达尔扈特艺人坐在台阶上,弹奏着《成吉思汗颂》。琴声悠扬而悲壮,像草原上的风,带着千年前的故事,在大殿内外回荡。听到琴声,不少牧民都跟着哼唱起来,歌声中满是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与思念。我站在一旁,听着琴声与歌声,看着酥油灯的火苗在灵柩前跳动,泪水再次忍不住滑落 —— 这不是悲伤的泪,而是被这份虔诚与信仰打动的泪,是为蒙古民族的精神传承而感动的泪。
仪式结束后,老额吉走到我身边,递给我一碗温热的奶酒。“喝一口吧,这是祭过大汗的奶酒,能带来好运。” 我接过奶酒,喝了一口,温热的奶酒顺着喉咙滑下,带着淡淡的奶香与酒香,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凉意。老额吉告诉我,达尔扈特人每年都会举行多次祭祀,其中最隆重的是农历三月十七的 “春祭”,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蒙古族人都会赶来,向成吉思汗的英灵献上祝福。
“我们达尔扈特人,生来就是守陵的。” 老额吉坐在台阶上,给我讲起了她的故事。她今年 68 岁,从 16 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祭陵仪式,如今已经守了 52 年。“我小时候,母亲就告诉我,我们的命是大汗给的,守护陵寝是我们的使命。” 老额吉的丈夫也是守陵人,十年前因病去世,临终前,他还叮嘱老额吉,一定要好好守护陵寝,不能辜负祖先的嘱托。“现在,我的儿子也成了守陵人,他在陈列馆里当讲解员,给游客们讲大汗的故事。”
![]()
老额吉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老额吉与丈夫站在陵寝前,两人都穿着传统的蒙古袍,脸上满是笑容。“这是我们结婚那年拍的,就在这大殿前。” 老额吉的眼神中满是温柔,“他最喜欢看酥油灯,说那火苗像大汗的眼睛,一直在看着我们。”
我看着老额吉的眼睛,那是一双布满皱纹却依然明亮的眼睛,里面藏着对丈夫的思念,对陵寝的坚守,对草原的热爱。风从大殿外吹过,经幡飘动的声音与马头琴的余韵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千年的赞歌,在草原上回荡。
马术惊魄,铁骑精神今犹在
午后,我来到陵寝景区内的马术表演场。表演场建在一片开阔的草原上,四周用木栅栏围起,观众席上已经坐满了游客。不一会儿,伴随着激昂的蒙古音乐,几位骑手骑着骏马,从表演场的入口疾驰而来。
骑手们都身着蒙古铁骑的铠甲,头戴头盔,手持长矛,腰间挎着弯刀,胯下的骏马鬃毛飞扬,四蹄生风。他们在草原上奔驰,时而排成整齐的队列,时而分成两队,模拟战场上的冲锋与厮杀。马蹄踏在草原上,发出 “哒哒” 的声响,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成吉思汗的铁骑,在欧亚大陆上纵横驰骋的场景。
最惊险的是 “马上拾物” 表演。一位骑手骑着骏马,在草原上疾驰,同时弯腰从地上拾起哈达。骏马的速度极快,骑手的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却依然能稳稳地拾起哈达,引得观众席上阵阵喝彩。导游告诉我,这位骑手叫巴图,是当地有名的马术高手,他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能完成许多高难度的马术动作。
![]()
接下来的 “马上射箭” 表演更是让人惊叹。巴图手持弓箭,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当他看到靶子时,迅速拉弓射箭,箭羽如流星般飞向靶心,几乎箭箭命中。观众席上的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我也忍不住为他喝彩。巴图听到喝彩声,勒住马,举起弓箭向观众致意,他的脸上满是自豪 —— 那是草原儿女特有的自豪,是对马术的自信,也是对铁骑精神的传承。
表演的高潮是模拟 “十三翼之战”。这是成吉思汗早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当时,他率领十三翼军队,与扎木合的联军展开激战。虽然最终成吉思汗战败,但他却在这场战役中积累了经验,为后来的统一蒙古奠定了基础。
骑手们分成两队,一队代表成吉思汗的军队,一队代表扎木合的联军。随着号角声响起,两队骑手骑着骏马,手持长矛,向对方冲去。他们在草原上厮杀,长矛碰撞的声音、骏马的嘶鸣声、骑手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惊心动魄。我坐在观众席上,紧紧握着拳头,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八百年前的战场,为成吉思汗的军队捏了一把汗。
战斗到白热化时,代表成吉思汗的骑手们忽然改变战术,分成三路,从不同方向夹击扎木合的联军。扎木合的联军渐渐不敌,最终溃败。当代表成吉思汗的骑手们举起长矛,高声呐喊时,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看着骑手们的身影,听着他们的呐喊,忽然想起了《蒙古秘史》中对十三翼之战的记载:“铁木真虽败,却得民心,部众愈盛。”
表演结束后,我走到巴图身边,他正在给骏马梳理鬃毛。巴图的手上满是老茧,那是常年骑马留下的印记。“我从小就听大汗的故事长大,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坚韧。” 巴图告诉我,他的祖父曾是一位骑兵,参加过抗日战争,父亲也是一位马术爱好者,他从五岁起就开始骑马,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蒙古的马术传承下去。“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城里的生活,不愿意学马术了,但我觉得,马术是我们蒙古民族的根,不能丢。”
![]()
巴图牵着骏马,带我走到表演场的边缘。他指着远处的陵寝,说:“每次表演前,我都会去陵寝前拜一拜,希望大汗能保佑我表演顺利。” 他的眼神中满是虔诚,“我表演马术,不只是为了给游客看,更是为了让大家记住,成吉思汗的铁骑精神,永远都在。”
夕阳西下时,巴图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他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像一尊流动的雕塑。我站在草原上,看着他的身影渐渐远去,听着马蹄声渐渐模糊,忽然觉得,成吉思汗的铁骑从未消失,他们的精神,正通过巴图这样的年轻人,在草原上代代相传。泪水再次滑落,那是为马术表演的震撼而感动的泪,是为铁骑精神的传承而自豪的泪。
守陵听禅,八百年的使命与坚守
傍晚,我跟着老额吉来到她的家。那是一座传统的蒙古包,建在陵寝附近的草原上,蒙古包外拴着几匹骏马,旁边放着一些晾晒的奶制品。老额吉的儿子巴雅尔正在蒙古包外劈柴,看到我们回来,他放下斧头,笑着迎了上来。
走进蒙古包,里面的陈设很简单,一张炕桌放在中间,周围放着几个坐垫,墙上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与几幅经幡。老额吉给我倒了一碗奶茶,然后坐在炕桌旁,开始捻羊毛。巴雅尔告诉我,他今年 32 岁,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草原,成为了一名守陵人,在陈列馆里当讲解员。
![]()
“我小时候,最听爷爷讲大汗的故事。” 巴雅尔坐在我身边,给我讲起了他的童年。他的爷爷也是守陵人,经常带着他去陵寝大殿,教他认识酥油灯,教他吟诵祭文。“爷爷说,我们达尔扈特人,是大汗的仆人,守护陵寝是我们的使命,就算饿死、累死,也不能离开陵寝。”
巴雅尔的爷爷在 2010 年去世,临终前,他拉着巴雅尔的手,说:“我要去见大汗了,以后,陵寝就交给你了。你要记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好好守护陵寝,不能让大汗的英灵受委屈。” 巴雅尔说,爷爷去世后,他更加坚定了守陵的决心。“我在城里上大学时,很多同学都不理解,问我为什么要回到草原守陵,那里又苦又穷。但我知道,这里有我的根,有我的使命。”
老额吉捻着羊毛,偶尔会插上几句话。她说,以前守陵的条件很艰苦,没有电,没有水,冬天的时候,蒙古包里冷得像冰窖,他们只能靠烧牛粪取暖。“那时候,我和丈夫每天都会去大殿里添酥油,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有一次,下着大雪,雪没过了膝盖,我丈夫还是坚持要去,结果在路上摔了一跤,腿都摔肿了,却还是笑着说‘酥油灯不能灭’。”
老额吉的眼睛湿润了,她擦了擦眼泪,继续说:“现在好了,政府给我们盖了砖房,通了电,通了水,还为我们办了医保、社保,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但不管日子怎么变,我们守陵的初心不能变。”
![]()
晚饭后,巴雅尔带我去陵寝大殿看酥油灯。夜色中的大殿格外安静,只有酥油灯的火苗在跳动,映得灵柩上的缎面忽明忽暗。巴雅尔走到灵柩前,添了一些酥油,然后双手合十,默念了几句祈愿。“每天晚上,我都会来添酥油,就像爷爷和父亲当年做的一样。” 巴雅尔说,“酥油灯不能灭,这是我们达尔扈特人的规矩,也是我们对大汗的承诺。”
我站在大殿里,看着酥油灯的火苗,听着巴雅尔的话,忽然觉得,这八百年的坚守,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达尔扈特人用生命践行的承诺。他们不慕繁华,不求富贵,只为守护一座衣冠冢,只为传承一种精神。这种坚守,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动人,比任何惊天动地的壮举都更伟大。
走出大殿,夜色已深,草原上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触手可及。巴雅尔指着天上的星星,说:“爷爷说,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就是大汗的眼睛,他一直在看着我们,看着草原。” 我望着天上的星星,忽然觉得,成吉思汗的英灵真的没有远去,他就在这星星里,在这酥油灯里,在这草原的风里,在每一个达尔扈特人的血脉里。
泪水再次滑落,滴在草原的泥土上,瞬间被吸干,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是对达尔扈特人坚守的敬佩,是对蒙古民族精神的感动,是对这片草原最深沉的眷恋。
夜伴长灯,星河下的心灵对话
夜深了,我躺在蒙古包外的草地上,仰望星空。草原的夜空格外纯净,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污染,星星格外明亮,银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横跨天际,璀璨夺目。不远处的陵寝大殿里,酥油灯的微光透过窗户,映在草原上,像一颗温暖的星辰。
![]()
我想起了这几天在成吉思汗陵的点点滴滴:清晨谒陵时的震撼,陈列馆里触摸历史的感动,祭祀仪式上的虔诚,马术表演中的震撼,还有老额吉与巴雅尔的坚守故事。每一个瞬间,都像一颗珍珠,串起了我对成吉思汗陵的记忆,也串起了我对蒙古民族的敬仰。
我想起了成吉思汗的一生,他从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年,成长为统一蒙古的可汗,率领铁骑踏遍欧亚,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可他终究还是离开了,只留下一座衣冠冢,供后人缅怀。但他的精神,却从未离开 —— 他的坚韧、他的智慧、他的勇气,依然在草原上传承着,在每一个蒙古族人的血脉里流淌着。
我想起了老额吉,她守了陵寝 52 年,从年轻的姑娘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却依然坚守着那份使命。她的丈夫、她的儿子,都是守陵人,这份坚守,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想起了巴雅尔,他放弃了城里的繁华,回到草原守陵,只为了爷爷的嘱托,只为了那份传承。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的坚守,是蒙古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风从草原上吹过,带着酥油的香气,也带着经幡飘动的声音。我仿佛听到了成吉思汗的声音,他在对我说:“孩子,草原是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要好好守护它,让它永远繁荣昌盛。” 我仿佛听到了老额吉的丈夫的声音,他在对我说:“酥油灯不能灭,守陵的使命不能丢。” 我仿佛听到了小李(之前治沙故事中的人物,此处串联情感)的声音,他在对我说:“要像守护绿洲一样,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泪水再次滑落,滴在草地上,与草原的泥土融为一体。这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感恩的泪,是感动的泪,是对英雄的敬仰,对坚守的敬佩,对草原的热爱。我默默地祈祷,祈祷成吉思汗的英灵能够安息,祈祷达尔扈特人的坚守能够永远延续,祈祷草原能够永远风调雨顺,繁荣昌盛。
夜深了,我依然躺在草地上,望着星空,望着陵寝大殿的微光。我知道,今夜,我将与成吉思汗的英灵对话,与草原的灵魂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一夜,将成为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夜,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激励着我,像成吉思汗一样坚韧,像达尔扈特人一样坚守,像所有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一样,永不放弃。
![]()
泣别英灵,带着精神再出发
离别的时刻终究还是到来了。清晨,我站在陵寝大殿前,最后一次望着那鎏金的穹顶,最后一次看着酥油灯的火苗,最后一次感受这份庄严与神圣。老额吉与巴雅尔站在我身边,脸上满是不舍。
老额吉从怀中取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双手捧着,递给我。“孩子,这条哈达送给你,是我亲手织的,上面有我对大汗的祈愿,也有我对你的祝福。” 我接过哈达,紧紧握在手中,哈达的柔软与温暖透过指尖蔓延至心口,像老额吉的笑容一样,让人安心。
巴雅尔递给我一个小小的铜壶,里面装着酥油。“这是祭过大汗的酥油,带回去吧,放在家里,就像大汗的英灵一直在守护着你。” 我接过铜壶,壶身的温度与酥油的香气,让我想起了大殿里长明不熄的酥油灯,想起了巴雅尔每晚添酥油的身影。
我走到灵柩前,深深鞠了三个躬 —— 第一躬,献给成吉思汗的英灵,感谢他为蒙古民族留下的传奇与精神;第二躬,献给老额吉与巴雅尔,感谢他们的坚守与陪伴;第三躬,献给这片草原,感谢它给予我的感动与震撼。
走出陵寝,阳光已经洒满草原,经幡在风里飘动,像在为我送别。老额吉与巴雅尔送我到红墙外,一直挥手,直到我的身影渐渐远去。我回头望,陵寝的鎏金穹顶在阳光下闪着光,老额吉与巴雅尔的身影越来越小,却依然站在那里,像两尊守护草原的雕塑。
车子驶离成吉思汗陵,草原的景色渐渐远去,可我的心,却依然停留在那座鎏金穹顶的陵寝里,停留在那长明不熄的酥油灯旁,停留在老额吉与巴雅尔的坚守故事里。我紧紧握着手中的哈达与铜壶,仿佛握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感动。
![]()
回到城市的生活,依然是忙碌而琐碎。可每当我感到疲惫与迷茫时,我就会取出那条哈达,闻一闻铜壶里酥油的香气,想起成吉思汗陵的庄严,想起老额吉与巴雅尔的坚守。心中便会涌起一股力量,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 像成吉思汗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像达尔扈特人一样,坚守初心不放弃。
成吉思汗陵,这座草原上的精神图腾,它用鎏金的穹顶承载了英雄的传奇,用长明的酥油灯延续了民族的信仰,用守陵人的坚守诠释了精神的传承。它是我心中永远的圣地,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感动。
我知道,我还会再来。再来看看那鎏金的穹顶,再来听听经幡的飘动,再来尝尝老额吉煮的奶茶,再来听听巴雅尔讲的大汗的故事。因为这里有英雄的英灵,有坚守的故事,有草原的灵魂,有我永远无法割舍的感动。
长灯映魂,铁骑入梦。成吉思汗陵的魂,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吉思汗陵的泪,已化作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愿酥油灯永远长明,愿守陵人的坚守永远延续,愿草原永远繁荣昌盛,愿英雄的精神永远传承。
#立冬旅行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