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评委邹晓冬对中国科研的点评,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她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庞大,但原创性内容寥寥无几,陷入了“影响力赤字”的困境。
中国科研的“量”确实上去了,比如2025年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的35.2%,排名第一。
我们的热点论文数量甚至占到全球的53.2%,超过了半数。
但为什么在如此亮眼的数据背后,邹晓冬却批评我们缺乏原创性呢?
![]()
邹晓冬作为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从2020年起就参与诺奖评审,见惯了顶尖科研成果的评判标准。
她在接受专访时特别强调,诺奖评选从来不看论文发在什么期刊,也不看影响因子,核心只看一项工作是否开辟了新方向,是否被全球学术界广泛认可并跟进。
她还举了例子,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坂口志文,初期研究发表在非主流期刊,长期被忽视却坚持深耕,最终靠开辟新领域获奖,还有法伊特和汤普森的群论定理,发表在非顶级期刊仍获学界高度认可。
这些案例其实点出了一个关键,国际顶尖学术圈看重的是“从0到1”的原创突破,而不是在别人开辟的赛道上做“从1到N”的增量工作。
![]()
近十年,中国国际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连续两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等9个学科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一。
数据说明,中国科研的影响力绝非“赤字累累”,而是在快速提升,只是这种提升,确实还没完全转化为最顶尖的原创突破。
那为什么会出现“数量领先、原创不足”的阶段性特征?这得从中国科研的发展路径说起。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袁江洋教授研究过美日等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发现它们作为科学后发国,都走过“技术追赶期—科学起飞期—科学卓越期”的道路。
美国在19世纪技术已经领先,但科学起飞是在20世纪前25年,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全球技术第一阵营后,才逐步迎来科学爆发。
![]()
中国改革开放后先搞技术追赶,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之路,现在正处于技术追赶期末尾、科学起飞初期,这个阶段的科研特征就是先通过大量研究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完善体系,再逐步向原创突破转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确实存在“唯论文”的倾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破五唯”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在“点篇数、计件制”的评价引导下,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拿项目,不得不优先选择周期短、容易发表论文的“短平快”课题。
而那些需要长期投入、风险高、可能十年八年都出不了成果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探索,自然就鲜有人敢碰。
![]()
这不是中国科研人员缺乏创新精神,而是评价指挥棒在无形中引导了科研方向。
但这种情况正在快速改变,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破“五唯”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更是从顶层设计上调整评价导向。
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用“代表性成果”替代论文数量要求,高级职务聘任时不再卡死论文指标,有重要学术贡献的学者即使论文数量不达标也能获得认可。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真正的原创突破,只是这些成果可能还没被国际社会完全熟知,或者不像论文数量那样容易被量化。
![]()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科研也正在从“跟跑”转向“领跑”。
邹晓冬提到“逆向人才流动”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点中国已经在推进,2024年中国国际合著论文达到17.29万篇,合作伙伴遍布169个国家和地区,高被引论文中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合著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李国田团队牵头组建的中、美、英、德等六国专家跨国团队,系统阐述AI驱动的作物改良新范式,就是中国主导国际科研合作的典型例子。
过去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会议上发声少,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随着中国原创成果增多,国际学术话语权自然会逐步提升。
![]()
我们还要看到,原创突破本身就需要时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基础研究是原创的源头,而基础研究的特点就是“十年磨一剑”,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回报,但一旦突破就能带动整个学科甚至产业的发展。
中国现在正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持续增加,“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这些投入不会立刻转化为原创成果,但会为未来的科学起飞打下坚实基础。
美日从技术追赶期到科学卓越期用了二三十年,中国的科研发展速度已经远超同期的美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评价体系改革的深入、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和人才队伍的壮大,原创性成果会越来越多。
![]()
邹晓冬的批评是有积极意义的,她作为诺奖评委,站在国际顶尖学术视角,点出了中国科研需要改进的方向,那就是跳出国内的小圈子,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把目光放在开辟新领域上。
这种批评不是否定中国科研的成就,而是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差距。
邹晓冬也补充道,“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诺贝尔奖已经越来越近”,这句话其实也认可了中国科研的发展势头。
我们有耐心等待中国科研的全面爆发,也有信心看到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用更多原创成果赢得世界的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