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女士今年48岁,是一位办公室的行政主管。几年前的体检报告中,她的胆固醇水平达到6.5 mmol/L,远超出门诊建议的正常标准。
她自认为身体还算硬朗,平时也经常锻炼,对“胆固醇升高”这件事一直不以为意。“我又不胖、没不舒服、每天都爬楼梯,不会有事的。”王女士常这样和同事调侃。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去年底,她突然在公司开会时胸口发闷、冒冷汗,被紧急送医,最终被确诊为冠心病。家里人震惊不已,王女士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我这么多年都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得了心脏病?”
![]()
其实,像王女士一样,对胆固醇升高掉以轻心,并且陷入关键健康误区的例子并不少见。本文将为大家揭开胆固醇与心脏健康间的隐秘关联,尤其要警示,很多人都掉进了“俩错误陷阱”,最后遗憾终生,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胆固醇吗?
很多人认为“肥胖”、“老年”才会和心血管疾病挂钩。但大量权威研究早已证明,高胆固醇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直接独立危险因素。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指南明确提出:成年人总胆固醇高于5.2 mmol/L,就应引起重视,超过6.2 mmol/L已属于高危。
哈佛大学一项涉及8万余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总胆固醇每增加1 mmol/L,心梗风险将增加约18%!
![]()
胆固醇高的危害并不仅仅是个数字变化。其背后的机制是:“过量胆固醇如同水管里的泥沙,日积月累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弹性变差”,时间一久就可能引发“心绞痛、心梗、中风”等严重后果。
这种损伤一旦形成,很多时候“不可逆”,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
临床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胆固醇发病率已上升至20.4%,而其中真正重视、规范调控的人不足三成,绝大多数人和王女士一样,存在“无感轻视”的重大误区。你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
真实案例证明,“无症状”根本不等于“安全”。不少患者直到突发心梗才发觉问题,殊不知血管堵塞这个过程可能已经默默持续5-10年。早期高胆固醇并不会让人有明显不适,这是沉默的杀手,等到出现胸痛、出汗、气促,往往已是冠脉狭窄了七八成!
心脏病学家指出,女性尤其容易错过预警。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早期心脏不适误当成胃病或压力大,从而延误就医。本该及时干预的机会,就这样一次次错过。
![]()
还有不少人以为,“体检单高胆固醇”主要和吃得油多、体重超标相关。其实不然!有三类人群极易被忽视:外表瘦、平时自认为饮食清淡,以及日常运动但基础代谢慢的人。大量研究证实,遗传、激素、生活压力等也会让胆固醇飙高。
比如王女士,虽然坚持每天步行上下班,但家族有早发心梗史,而且工作压力大、夜班频繁。医院数据显示,中国“隐性高胆固醇”患者中,37%为外表正常人群,并且20%无明显饮食异常历史。
既然高胆固醇背后“无声隐患”这么大,如何做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守护心脏?医生总结三大关注要点:
定期体检,关注自身指标变化。
每年定期查血脂、血压、血糖,是早发现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有家族史或40岁以上人群,更应每半年复查一次。
如果发现总胆固醇高于5.2、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3.4 mmol/L,绝不能忽视,更不要自行停药或随意断食节食,否则容易反复波动甚至加重损伤。
饮食结构优化,少油少糖为王。
建议多选全谷物、豆制品、深色蔬菜和鱼类,避免动物内脏、肥肉、煎炸食品,限制每日食盐摄入在6g以内。
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法可使血脂水平平均降低12.6%,心血管事件风险减少14%。开启高纤维低脂饮食,每天牢记“三少一多”原则:少油、少糖、少加工,多蔬果。
适当运动、规律生活,戒烟限酒。
每周至少5次有氧锻炼,每次30分钟(“快走到说话略喘,不能唱歌”为宜),有助于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帮助胆固醇运输与代谢。同时,戒烟、限酒、缓解压力、保障睡眠品质,均能从多维协同降低胆固醇及相关心血管风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